昆明巫家坝机场是中国的第二个机场。然而,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这一机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地货物及旅客运输需求。2006年底,昆明新机场正式开工建设,将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联结欧亚的国家大型门户枢纽机场。
昆明机场的发展历程正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云南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真实写
基础建设,筑牢根基
百年古树和雄伟的桥梁相偎依,美丽的爬藤植物点缀着一个个隧道,边坡绿化植物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驱车在思茅至小勐养的高速公路上,欣赏着周围的热带雨林美景,仿佛置身幻境,在这条高速公路上,野象等野生动物可以不受行人车辆的干扰自由迁徙,人与自然已经完全融为一体。
思小路穿过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注重“生态化”的成功范例,被誉为全国最美的高速公路,也是云南交通建设的典范。
西部开发十年来,云南础设建设施快速发展,对经济社会的支持保障作用更加显著。截至2008年,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万公里,比2000年底10.9万公里增加9.1万公里。昆明新机场开工建设,目前,拥有民用机场12个,开通国内外航线200多条,云南基本形成了公路“七入省四出境”,铁路“四入省一出境”,航空以昆明为中心、覆盖省内、辐射国内主要城市,面向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电力装机从2000年的768.8万千瓦增加到2008年的2578万千瓦,大朝山、景洪、小湾等大型水电站相继投产,溪洛渡、向家坝、糯扎渡等大型水电站建设进展顺利,云南逐步形成“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重要能源基地。
深化改革,山乡巨变
“以前自己的山都不敢栽树,政府曾经每亩补助100元鼓励大家种经济林,都没人干。这次林改公开信发到家里来,我吃了‘定心丸’,不怕了。”石屏县新城乡梅子树村村民张官桥一家在林改中分了25亩地,全部种上了竹子,还把在福建打工的儿子叫回来帮忙管护山林。“把这25亩竹子种好,10年后日子就不愁了。”张官桥笑眯眯地说。宝秀镇竹林村村民王竹满说,他已筹资4000多元准备买拦网、鸡仔、水管和电线,搞林下养殖。“竹林地上养的鸡,肉味鲜美,没有污染,销路好得很哩。”
西部开发十年来,云南相继启动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重大工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同时,持续深化林权改革,加快发展林业产业。目前,云南林改主体改革已经完成,配套改革正在展开,广大农民造林护林积极性普遍高涨。2007年、2008年全省造林新增面积分别比上年多200多万亩,仅核桃种植面积就新增989万亩,特色经济林面积达到4400多万亩,林业产值保持两位数以上增幅,农民年人均特色经济林收入达340元,一些林业发展比较好的山区,农民收入已超过坝区。
特色产业,兴边富民
当早晨的薄雾还笼罩着云南省普洱市浩瀚的林海,南屏镇大开河村村民张奎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照料自家20多亩田里种植的咖啡树,把已经收获的咖啡豆翻晒、去壳,变成雀巢咖啡收购站需要的咖啡“米”。虽然忙碌,可张奎乐呵呵的,因为他和媳妇两个人每年可以通过种植咖啡收获9万多元,比起以前种玉米时一年到头就几千块钱,现在算是过上了好日子。“村里每家年收入都在七、八万元以上。”张奎告诉记者。
“普洱市有很多像大开河村这样乡镇,不光种咖啡,还有橡胶、茶叶、澳洲坚果等作物。”普洱市发改委主任段发彬介绍,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普洱市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开发特色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西部开发十年来,云南一方面下大力培植和壮大烟草、生物资源开发、能源、矿产和旅游等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一方面着力调优产业结构,大力培育新兴产业,花卉、天然药物、生物化工、绿色保健食品等生物资源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鲜切花产量从2000年的13亿枝增加到2008年的52.9亿枝。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实现快速增长,旅游总收入从2000年的211.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663.3亿元。
云南省发改委西部开发办主任刘绍鸿表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云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稳定。随着“兴边富民”工程的不断深入,云南边境地区基础条件逐渐完善,社会事业持续发展,群众的生产生活逐步改善,中缅、中越、中老边境呈现出经济发展、边境安宁、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