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以来,乡村教育对于国人而言与“硬件差”、“师资缺”、“条件不好”是划等号的。在媒体的报道文字和影像记录中,农村学校破败的教室、简陋的操场、孩子们渴望的眼神、教师们疲惫但是多少苦中带乐的表情,揉合成了一幅大家眼中的中国乡村教育的图景。
应该说,这种图景在一些地区的确是比较准确的。但整
如今,在中国农村的很多地方,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最受尊重的人是教师,最动人的声音是朗朗读书声。
当然,当我们欣喜于中国乡村教育的可喜变化的时候,我们根本没有资格欣喜若狂。因为很简单一点:对于中国的乡村教育,我们很多人都是远观者。我们都是偶尔走近乡村学校去结结对子、看看孩子,对于乡村教育没有太多的近距离、长时间地观察、关注和关心。
对于乡村教育在经济条件制约之外的一些根本性或者非根本性的制约因素,对于乡村家庭的具体困境、乡村家长的基本需求、乡村孩子的基本习惯、乡村教育的特性特征和特长,我们都还新鲜稀奇,可能还处于一种浪漫的设想甚至于猎奇的阶段。
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把对于乡村教育的热情更落实一些,更持续一些,更耐心一些,一句话,我们需要更“贴近”乡村教育。
走近,才看得清;贴近,才有真感情。我们的各级教育主管者不能浮光掠影,我们的各地老师不可裹足不前,我们的教育学者也不应蜻蜓点水,我们的名人明星也不该点到即止。
诚如所言,乡村教育有着自己的乡土优势和悠长传统,只这一点就足以提醒我们,我们之前对于乡村教育的认知有点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却遮蔽了我们更好地看待和分析乡村教育的所需和急需,也简单化了乡村教育的所能为和所当为。
所以,我们要贴近前去,去看乡村教育的纹理,去触摸乡村的脉搏,去聆听乡村人的声音,那里面不只是描画着中国的乡村,也描画出整个中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