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他的采访作风值得永远发扬

2010-02-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齐志文 我有话说

人已去世七年了,莫艾同志的作品集摆在案头,一股清风扑面而来。

“哥哥我前面开荒地,妹妹我打土多卖力,赶上英雄吴满有,劳动起来样样有,哪咿呀哈,咿儿呀哈,呀哈伊哟咳!”在编辑莫艾同志的作品成书过程中,我又忆起上个世纪40年代中期,在晋察冀边区儿时熟唱的小调。吴满有,在各个边区是多么响亮的名字,原来是老

莫采访宣扬出来的。

过去只知老莫在延安当过记者,不知道边区的劳动模范吴满有、马杏儿,还有南区合作社,这些重大的典型,是他发现的,他宣传的,作过系统连续报道,更不知道毛主席几次约见他,而且长谈几小时,朱老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表扬过他。老莫作为一名记者,应当说受过党的最高殊荣和奖赏。

莫艾同志曾在重庆任过“青年记协”总干事,抗战艰苦年代在延安成为著名记者。从老莫的作品中,人们可以了解革命年代的延安,了解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工作。他的文章里没有股市、网络、基因等概念,却有札工队、土圪塔、合作社等老词语。不了解未来,会缺乏希望;忘却了过去,也会失去信念。尽管是竖排字,繁体字,老结构,旧语法,复印件,字迹模糊,电脑录入时很别扭,很困难。河南来的临时工、20多岁的吴海博录入完后,我问他:有什么感想?他说,延安那么民主,那么清廉,生产搞得那么好,人心那么齐,真受感动。我说,至今,人们称延安是圣地,正是因为延安清明简朴,有崇高而广阔的精神境界。延安精神吸引了全国成千上万青年男女奔向延安,走上抗日前线,走向革命大路,建立了新中国。1941年、1942年国民党封锁,日寇进攻,边区十分困难,老莫报道的几个典型,对推动边区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丰衣足食,起了很大的鼓舞、组织作用。

从新闻记者如何深入实际、研究问题、抓典型的角度,老莫的作品,也值得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借鉴、学习。一个上海青年,满腔热血,从上海,经重庆,转西安,到了延安。他生活不习惯,语言不通。从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的大都会,钻进了七沟八梁的山洼洼里,住在农民土窑洞里,油灯下采访,写出先进典型,这种踏实、艰苦深入的采访作风,是永远值得发扬的。

老莫在延安《解放日报》当记者20多个月,连篇累牍,头条新闻、长篇通讯,几乎天天有稿子见报,真是呕心沥血。由于过劳,他患上了肺结核,只好搁笔去基层工作,中断了他才华初显的记者生涯。否则,会有更多名篇、更多脍炙人口的大作问世,奉献给读者。

莫艾同志在《光明日报》主持过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莫艾同志的作品现已汇集成《记者莫艾》一书,他的一生就是一本活生生的人生教科书。正是在顺利和曲折、成功与失败、平坦同坎坷、欣喜并痛苦中,展现了老莫的一生。

(《记者莫艾》近期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