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压岁钱的话题再度热闹起来。小孩见面喜欢晒晒各自不菲的收获,有报道说,不少小学生收到的压岁钱甚至超过父母的年终奖;而一些踏入“大人”之列不久的“80后”们则大叹因派发红包而沦为“年光族”。
然而一条小新闻却引起笔者的思考。报道说,重庆的一些教师在开学第一天也给孩子们发红包,但里面装的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包红包、给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年俗之一。虽然其来历有“压祟”、“压惊”等不同说法,但是压岁钱作为家中长辈对晚辈的新年祝福,很早就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春节习俗。压岁钱代表着长辈对晚辈节日的美好祝福,正如清人诗句所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和美好回忆,也渲染出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感,烘托了节日的喜庆。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只不过如今的压岁钱“水涨船高”,一年一个“台阶”,从几十块到几百块,甚至上万块……不少人感叹现在的压岁钱数目在逐渐增长,却也逐渐在变味:过去给小孩压岁钱只是为了衬托节日气氛,亲朋好友之间讨个吉利,数目多少并不在意。可现在给压岁钱不仅数目越来越大,而且有时甚至纯粹是人情债和面子问题,金钱味过重,形式大过意义。结果不仅孩子们容易养成相互攀比和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而且给压岁钱和如何处理压岁钱也成为大人们的一种负担。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压岁钱的这些所谓弊端或者“罪状”,不难发现,并没有哪一项是包红包、给压岁钱这一习俗本身所有的。作为一种过年习俗,大人给出的是一份祝福和期盼,晚辈收到的是无限喜悦和亲情。压岁钱强调的不是钱,而是一份年味儿。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无非都是时代变迁中的人们对其赋予了太多的物质因素和世故因素,说明我们日渐淡忘并改变了节日文化的精髓。
用文化经典名句“包红包”的做法告诉我们:可以利用过年这一机会,借用传统“包红包”形式,送给孩子们一本好看的书,或者一份期望已久的小礼物,甚至一句充满温情、饱含期望的话语。这样,不仅依然可以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氛围,也有利于孩子们在欢乐中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压岁钱中包含的亲情和关爱,使他们更加亲近传统文化和年节习俗,真正把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和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