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下午两点,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被国内外上千名记者的摄影、摄像镜头围得水泄不通。
刚刚经过雨雪洗礼的北京,正向世人展示着新春伊始的清新俊朗,一如中国人民在世界舞台上的光荣绽放。
两点20分,随着一队衣着靓丽的少数民族委员的出现,2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协委员英姿焕发地登上通往人
下午三点,人民大会堂内掌声雷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隆重开幕。
“2010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人民政协服务科学发展、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重要一年。”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报告,深深感染了在场的委员,他们认真地谛听,快速地记录,会心地鼓掌。
2009年,在这个被温家宝总理称为“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中国人打了一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漂亮仗。
“在世界主要经济体里,中国的经济的增速是最高的,这让我深感骄傲和自豪!”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宋林飞委员面对记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一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重大突破在委员们的脑海里清晰浮现:一揽子计划的成功实践、地震后的新家园迅速重建、科技兴国战略一步步实施……一系列万众瞩目的成果让世人称奇。
“我们正准备建立一个新能源方面的国家实验室,为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再添一把柴。”接受采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邱爱慈委员脸上始终挂着欣慰的笑容。
此时此刻,一个声音似乎响彻人民大会堂:我自信,我是中国人!
中国的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的改革从未止步,多少有志之士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苦苦思索。认真总结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为下一个发展时期提供更加完善、更加具体的思路,是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杨胜群委员思考的问题。而今,新一轮改革又在破冰前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课题把委员们的目光聚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依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则需要土壤和环境。”香港新恒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高敬德委员表达了这样的心声。
“厚民生才能聚民心,顺民意才能保民安”,贾庆林主席在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在委员们心中引起强烈共鸣。穿行在人民大会堂内外,有关医疗、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民生话题的讨论声不绝于耳。
作为一位母亲,著名传媒人杨澜委员特别关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她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平等地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可喜的是,就在几天前,千呼万唤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终于亮相。“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希望。”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委员这样评价。
身着一袭宝蓝色民族服装,蒙古族委员菊红花翩翩走来。我们在采访中得知,她最关切的是基层医疗卫生问题和民族医药的发展。从医近50年的成都军区总医院外科主任田伏洲委员则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变化感叹不已:“现在我国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治疗不亚于发达国家。”作为来自地震灾区的委员,田伏洲还有一个特别的心愿:“通过媒体传达四川人民对全国人民支援地震灾区重建的由衷感谢!”
文化体制改革的话题把文艺界的几位委员聚到了一起。“我们的文化事业适逢历史上的最好机遇。”吉林省文联副主席李前宽委员看起来干劲十足。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陈醉委员“希望国家能够加大文化投入在国民经济总支出中的比例”。
采访中,记者看到的是自信,听到的是自豪,受到的是激励,收获的是希望。走出会场时,一个声音仍在耳畔回响:“我们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