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份,西京医院在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上,描绘出未来50年的发展蓝图:实施精品战略,建设中华名院。他们的雄心壮志和远大理想不是盲目空想,而是源于医院厚重的历史积淀和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仅2009年,他们在高难创新手术上不断取得突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6项(重点项目3项),居全国医院之首,发表国际论文
集约融合走出学科发展新路子
面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形势,西京医院坚持科学发展,着眼抢占医学发展高地,他们创新性地实施学科发展“院中院”、“一体化”和“层次化”建设,以融合求突破,形成了具有西京特质的学科发展模式。
镜头一:2008年11月,西京医院将胃肠外科与消化内科合并,建成拥有10个病区、370张床位、19层高的国际先进的西京消化病专科医院。此举一出,立即引来广泛关注,有人质疑说,这种融合的学科发展思路真能有效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充分协作共赢吗?科室能否良性饱和运转,从而产生更好的效益呢?如今的现实情况是,仅仅消化病医院一个院中院,日门诊量就达到800人次,2009年发表SIC论文42篇,创新开展的技术13项,无论是技术突破还是科研创新,都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其综合实力在国内首屈一指,进入世界领先水平。
西京人顶层设计,通盘思谋,像消化病医院这样的院中院,在西京医院还有3个。由心血管外科与心血管内科组成的心血管病医院,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心身科组成的脑科医院,由骨科扩建而成的骨科医院都是该院集约融合的硕果。他们凭借打响院中院品牌战,带动形成坚实的品牌群体,推动“西京”这个金字招牌优质发展,更加响亮。
经过5年建设与发展,有35个病区、1547张病床、31间手术室的4个院中院,年收容量3.1万人次,病人的周转速度和通过量大幅提高,平均住院日从16天缩短到11天以内,医疗毛收入占到医院总收入的26.5%,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其中,西京消化病医院获863、973等国家级课题63项,发表SCI论文 148 篇。
镜头二:西京医院整形外科是一个集病房、手术室、监护室、实验室为一体的骨干学科。其学科带头人郭树忠教授带领学术团队,不断取得医疗科研新突破,他们在2006年成功实施了国内首例、世界第二例“换脸”术,入选当年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相关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柳叶刀》上。2007年,科室入选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2009年,学科带头人郭树忠当选中华整形外科学会副主委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来自全国慕名求医的患者络绎不绝。
整形外科跃升式发展的轨迹就像一个缩影,印证着西京医院在学科发展上另一创举的成功――“一体化”学科建设模式。该院紧贴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学科发展形势的需求,从全院临床学科中遴选出基础条件好、有发展前景的优势学科,适度扩大规模,将病房、手术室、监护室、实验室整合,实施一体化。目前,医院19个“一体化”建设学科共拥有2383张病床、70个手术室、10个监护室、18个实验室,年收容量5.6万人次,年手术量4.1万台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收效显著。
镜头三:众所周知,器官移植是当今医学之巅,西京医院投入1200余万元,组建1000平米专用实验室,支持肝胆外科开展活体肝移植术式和相关研究。目前,肝胆外科开展的器官移植已取得8项世界或全国第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各1项,科室整体实力快速提升,同时带动了胃肠外科和血管内分泌外科的快速发展,普通外科成长为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今年1月27日,他们在肝脏移植上再次震惊业界,成功实施了国际首例劈裂式“两人异位”肝移植手术,两个24岁的年轻小伙重获新生。
学科整体实力的提升,离不开该院对学科“层次化”发展模式的完善,他们不管学科大小,只是根据学科强弱,为每一个学科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使其都能稳步有序向“一流”迈进,从而在高水平、高起点上保证学科建设的整体优势。为此,该院每年将毛收入的1.5%-2%用于学科建设,年投入近2000万元,对重点学科、骨干学科和新兴学科重点资助扶持,倾力打造5个重点龙头学科,使其在国际前沿占位、享有声誉;重点支持8个优势骨干学科,使其在国内领先占位、形成品牌;精心培育10个新兴潜力学科,使其在军内前列占位、确立优势。
采访感言:西京医院“总体规划、分层建设、整体推进”的学科建设思路,避免了学科建设撒胡椒面,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几个带动一片”的学科发展理念,从而保证了学科发展的整体优势。
强根固本抓住学科发展关键点
不论学科怎么建设、如何发展,都离不开人才、技术、学术三个核心要素。西京人紧紧抓住人才这个核心要素,倾力打造“旗手式”人物,取得了突出成绩。
镜头一:西京医院对人才的使用始终不拘一格。从美国学成归国的陶凌,一回国就破格晋升为教授,之后又被任命为科室副主任,33岁即成为第四军医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为支持她在专业研究方面体现特长,出彩扬名,医院为实验室新增了600万元的试验设备。陶凌不负众望,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计划等各种资助项目6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在国际顶尖杂志发表SIC论文28篇,总影响因子179。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西京医院既有大气魄,更有大手笔,只要有好的发展苗头,能够脱颖而出的人才,他们就不遗余力地为其创造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成名成家的有利条件。近年来,该院出台了“星级人才助推计划”,院常委与“星”级人才挂钩,使学科领军人才尽早“出炉”;推行科室主任竞聘机制,公开打擂选拔学科带头人,校内外、军内外甚至国内外有才智者皆可一试,85名科室正、副主任“比武”亮绝活,凭真本事走马上任;建立“百名优秀人才库”、“骨干人才库”,对有潜力的骨干人才给“名”给“利”,使其尽快成名成家;后备人才储备工程更是为为青年才俊搭建了成才的广阔舞台,对有潜力的青年才俊施行内外联合培养,给机会、压担子,其快速成长的周期明显缩短。
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使该院人才硕果盈枝。医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中国医师奖获得者2名,国科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名,总后一代名师1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教授95人,总后科技“三星”人才15人,人才队伍的整体优势位列全国全军医院前列。
镜头二:翻开西京历史,一串串漂亮的高难手术映入眼帘,上世纪50-80年代,成功开展了世界首例十指离断再植术,国内首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大面积重度烧伤救治。进入90年代,先后成功开展全国首创重组合异种骨移植术,全国首例部分活体肝脏移植术,全国首例部分活体小肠移植术,世界第6例肝胰肾联合移植,世界第2例、国内首例“换脸”手术,世界首例异位辅助性活体肝移植、全国首例心肝肾同期联合移植术等20项“全国首例”技术创新彪炳史册,响彻学界。
西京医院党委深知,医疗卫生行业的比拼,尤其是技术的较量是无声无息,但又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抢占前沿、觅得先机,才能立于不败,勇占潮头。在技术发展上,该院将医疗特色主攻方向定位于“看别人看不好的病,治别人不敢治的病”,与国际国内“一流”比较,找“高手”过招,实行特殊政策,鼓励联合攻关,大力扶持自主创新,不仅在器官移植领域傲视群雄,取得了目前国家开展的心、肝、肺、肾四项大器官移植项目全部准入资格,并在胃癌早期诊断与防治、心脏介入技术、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肢体严重战创伤系列救治技术、重型颅脑伤监测与救治技术等均形成了特色优势,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镜头三:2009年初,第四军医大学校园内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欢迎人群掌声雷动、群情激昂,他们在举校欢迎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西京消化病医院樊代明院士一行载誉归来。樊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不仅实现了第四军医大学和西京医院该奖项“零”的突破,并且是当年医药卫生领域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荣获者。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诸多高级别成果的的取得,是科研人员挑战前沿、联合攻关的心血结晶,也是西京医院打造学术强势品牌的又一成功印证。多年来,该院始终坚持科研强院,他们借鉴国外实验室运行模式,建立1万平米、29个功能单元,设施齐备、资源共享的“西京科研支撑平台”。充分借用“外脑”,聘请3名海外知名专家每年来院工作3个月、学校基础部14名学科带头人作兼职教授,联合研究、协作攻关,提升整体学术水平。
近五年,医院承担国家、军队课题538项,总经费超过2亿元。其中国家863、973课题18项,国家重大计划项目和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8项。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美国医学会会刊》等国际著名医学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九五”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军队和省部级一等奖18项。5人在5个国际学术团体担任重要职务,1人在国家二级学会任主任委员,26人在全军、陕西省医学会专业委员会任主委,强大的科研优势为西京医院学科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动力。
采访感言:以技术促学术,再以学术反哺临床,西京人始终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他们紧紧围绕提高军事斗争卫勤保障能力和提升重大疑难疾病诊治水平,联合多学科,组建大团队,攻关大课题,积极开展创新研究,不断铸牢学术强势品牌。
凝神聚气激发学科发展动力源
西京医院注重以先进和谐的文化凝聚人心、聚集力量,推动学科持续发展。在文化建设中,该院着力培育全院人员共同的目标追求和价值观念,弘扬追求精品、志在卓越的创新精神,营造风清气正、奋发向上的发展环境,形成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生动建设局面。
镜头一:在西京广场上,矗立着一根“精神支柱”,四周镌刻着医院的宗旨、理念、承诺、使命,时刻提醒全院人员,紧绷心中无形的责任和使命。这根“精神支柱”不仅是该院的精神符号,也是西京人团结奋进,创新超越,缔造经典的精神承载,激励激发着一代代西京人不断向着辉煌持续迈进。
西京文化处处体现出和谐与人性,彰显着凝聚力和亲和力,该院将使命要求、传统优势、时代精神、行业特点有机结合,确立了“实施精品战略,建设中华名院”的奋斗目标,明确了“患者至上,质量第一”的办院宗旨,叫响了“忠于使命,精于术业,甘于奉献,敢于超越”的精神口号,形成了以医院宗旨、精神、目标和发展战略为内容的医院文化体系,培育了全院人员共同的价值追求。为老一辈专家教授颁发“创业先驱奖”、“终身贡献奖”及“特别成就奖”,请30余位金牌教授共同种植“教授林”,藉此感怀前辈业绩,倡导尊师重教,激励鞭策后人。注重在环境建设中融入文化元素,体现西京特质,建成西京广场、历史广场、精神支柱、老照片走廊,对道路、楼宇进行文化命名,在病房、就诊区、护士站、电梯间表达西京文化,使营院变成“凝固的教材,生动的课堂”,让全院人员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和培育医院精神。
镜头二:2009年西京医院总结大会上,该院党委依照惯例,严格按照该院奖励制度规定,拿出1800余万元,对在医疗、科研、教学、安全、管理工作岗位上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褒奖,奖项设置23项,受奖个人756人次,最高奖励100余万元。
该院不断完善,科学制订医教研管理、考评、奖惩制度3大类36项,以此规范医教研实践,激励全院人员奋勇争先的热情。他们重点加大对大课题、大论文、大成果的奖励力度,对影响因子5分以上的SCI论文,按每分5000元进行奖励,2007年在《柳叶刀》上发表论文的作者一次性获奖14余万元。对国科金获资助项目,每项奖励个人2万元。同时,对医护质量考核不合格、科研任务不达标的科室和个人较真碰硬、严厉处罚,该院曾对一名违反医疗规定,开“大处方”的医生,停了其处方权,罚款5万元,对未完成国科金指标的科室,从其奖金中扣罚,每少一项扣罚1万元。这些有力的奖惩措施,为学科创新发展增添了动力与活力。
镜头三:自2009年起,西京消化病医院举办全国消化科科主任培训班,截至目前,他们共培养全国消化病学科主任1000多名,受到消化学界的广泛好评。在加强学科学术交流、推进全国消化病学整体学术水平的同时,接受培训的科室主任们也欣然担当了西京消化病医院的“义务宣传员”,对提升该学科在业界的影响力,以及扩大其社会知名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酒香还怕巷子深,西京人显然清楚这个道理。他们不仅填空白、创品牌,更注重借助媒体的力量,运用好内部舆论阵地,争取到行业里的有益声音,使三条提升学科影响的宣传渠道相得益彰、激励扬名,从而推广品牌,发展品牌。该院在各大媒体先后推出了樊代明、窦科峰、易定华、吴开春、熊利泽、郭树忠等学科带头人,大力宣传了“换脸术”、“器官移植”、“心脏病微创手术”等系列重大创新技术,积极报道了“胃癌研究”、“重组合异种骨研究”、“军事医学研究”等重大科研突破。同时,还积极营造内部宣传氛围,凝聚学科发展力量。通过举办国际和全国大型学术会议,主办全国消化科科主任培训班,加强学术交流,提升学科地位。强大的学科品牌宣传攻势,吸引了众多留学深造人员回归西京、院外人才落户西京、优秀毕业生选择西京。医疗数据显示,80%以上陕西地区患者就医首选该院,40%的患者来自省外。在人民群众当中,“看病到西京”越叫越响,西京品牌声名远播。
采访感言:独特的西京学科发展模式,成就了该院学科建设的辉煌与荣耀,也给予我们敢于创新才能谋求大发展、胸怀大气魄才能实现大跨越的深刻启示。在医疗卫生领域轰轰烈烈的竞争格局下,如何发展学科,提升实力,关键还在于结合医疗卫生改革与医院建设实际,勇于创新,敢于实践,扎扎实实地走出一条科学实用而又符合自身特点的学科腾飞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