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科学发展,造福广大乡亲
本报北京3月6日电(记者赵达)“我们始终牢记胡总书记的嘱托,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实践科学发展,造福广大乡亲。去年,侯沟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120元,比前年增
去年侯沟门村通过推进棚栽业转型升级,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目前全村有蔬菜大棚405棚,蔬菜种植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85%。杨丰岐向记者一一细数道,围绕大棚蔬菜产业,他们抓了三件事:对村里1.5公里生产路进行了铺油,解决了大棚生产区道路不畅的问题;争取延长石油集团的支持,投资240万元,打了3眼水井,建了一座高位蓄水池,彻底解决了大棚用水问题;针对大棚蔬菜种植农家肥短缺的问题,成功引进了牧业公司落户侯沟门村。
今年,杨丰岐又有了新想法:发展循环农业,把侯沟门村的绿色蔬菜做成品牌。侯沟门村去年引进的万头生猪养殖项目的基础设施已经建好。养猪场投产后,将形成猪、沼、菜生态产业链,实现蔬菜的无公害生产。“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最大的感受就是解放了思想,扭转了观念,加深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杨丰岐说。
刘正东代表:
红色土地上正在发生巨变
本报北京3月6日电(记者曾毅)“从南宁开车到百色,玉带一样的右江已经成为一条现代经济开发带和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百里文明河谷。发挥资源优势建起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构筑出右江河谷特色的城镇群体系。繁荣与美丽向人们昭示着百色已今非昔比。”在刘正东代表的描述中,科学发展观使百色的产业得到发展、长效机制得以创新、人民享受到实惠。
百色是一个以铝为主的资源富集区,同时又是闻名全国的欠发达地区,资源富集却没有让广大群众生活富裕。“这表明在资源开发与利益分配的方式上有问题”,刘正东代表分析说。通过讨论和调研,百色市委市政府形成了“建立铝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的思路并得到中央认可,被纳入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建立生态铝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制,突破了发展的瓶颈制约,新工业基地迅速崛起,推动了百色老区的跨越发展。”
“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和带领下,百色田东县积极谋划‘抓好特色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劳动力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五篇文章’,通过大项目的强力推进积极拉动经济增长。如今,老区人民的思想观念得到大转变,人民群众得到大实惠。”据介绍,2009年田东全县生产总值增长24.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9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2.31%。
黄楚平代表: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提升发展质量
本报北京3月6日电“我们深深感到,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对咸宁产生了深刻影响,给咸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湖北省咸宁市委书记黄楚平代表说。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咸宁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市全年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5.2%,增幅位居全省第一。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更注重了发展的质量。”黄楚平代表强调。回顾去年,从产业结构上看,咸宁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的历史性突破。从生态环境上看,近两年通过实施低丘岗地改造、退耕还林等措施,咸宁市耕地面积增加了1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9个百分点。
“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把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黄楚平代表说:“近年,我们城镇退休职工待遇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近三年来,咸宁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对144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进行改造。”
“昨天,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从就业到社会保障、从教育到医疗卫生、从收入分配到‘三农’问题,都为我们描绘了新的蓝图,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提升发展质量的信心和决心。”黄楚平代表坚定地说。
郭凤莲代表: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
本报北京3月6日电(记者张国圣)“科学发展观是个宝,新农村建设哪一样也离不了。”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代表说,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使大寨村的各方面工作都上了新的台阶,党员干部受到了教育,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据郭凤莲代表介绍,大寨村2009年全年总收入达到了3.53亿元,相当于2007年的2.8倍,村办企业上缴国家税收达到37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也超过了1万元,家家户户通煤气和集中供热两项工程也已启动。“从大寨村的发展来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缩小城乡差距。”郭凤莲代表说,“大寨人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的精神,但大寨的实践证明,光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科学发展观是不行的。发展观不科学,往往是干得越狠,越会影响可持续发展。”
早在几年前,大寨村就实现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免费上学,实行了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实行了集体供应燃煤。对考入高校的学生,村里还每年发放奖学金。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村党总支顺应群众的期待,突出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009年投资2500万元启动了家家户户通煤气和集中供热工程。村里还建起了生态园和新的中学校。村里的旅游公司改制后实现了村民持股,按市场经济规律搭建起村民共同富裕奔小康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