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北京,阳光灿烂。身处其中,依然能感受到些许的寒意。
“这样的天气如同现在的中国经济――春天已经来临,严寒还没有完全退却。”长沙市市长张剑飞代表用了这样一个比喻。“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听出了乐观和振奋,也听出了清醒和冷静――毕竟,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继续,中国经济虽然总体回升向好,但
张剑飞代表所说的深层次问题,是指如何缩小收入差距,如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及如何促进东中西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缩小收入差距:提高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两会”前,在新华网所做的网友“两会”关注热点排名调查中,“收入分配问题”排名第一。据统计,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发达国家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一般在55%以上,在我国则不到42%,并呈逐年下降趋势。
“我们做过测算,过去十年,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下降了13%。假如2007年、2008年劳动报酬占比能达到1996年、1997年的水平,那么劳动报酬可以增加近3万亿元――这无疑会对拉动消费发挥巨大作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委员分析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用单独一部分谈改革收入分配问题,这表明,中国社会发展到目前这一步,已经不仅仅是做大蛋糕的问题――前30年我们追求的是增加经济总量的发展,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怎么分蛋糕,怎么走向共同发展,兼顾公平与效率。”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委员说。
江苏沙钢集团淮钢特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何达平代表认为,在我国收入分配结构中,财政收入、企业利润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居民收入的增幅。从当前的“民工荒”现象分析,就需要企业多切些利润蛋糕给职工,进一步提高初次分配的比重。
“党中央、国务院已经看到,收入分配的失衡是当前扩大内需的一个短板。”宋晓梧委员说:“当收入差距扩大时,高收入者增收多,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低收入者的消费欲望较强,消费倾向较高,却苦于无钱消费。从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三者看,前两者增幅相对较快,故要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的占比。”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委员认为,未来我国有望通过税收调节来拉近收入分配差距。例如,对个人所得税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对偏低收入者可以考虑继续减税,而对高收入阶层提高税负――这样做更多的是在发挥分配功能,简单地提高起征点并不会达到合理分配税负的目的。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立“同发展共繁荣”的城乡
去年下半年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加剧了农民工在金融危机形势下的生存压力。来自安徽阜阳的农民工张涛坦言,自己很难找到稳定、体面的工作,经常受到歧视。“像我们这样的农民工,不能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看病贵,学费高,养老难……这些问题不解决,打工仍然不是长久之计。”
听完政府工作报告,“80后”农民工代表杨晓霞备感振奋。“今年,将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相信所有农民工都会为之欢呼、鼓掌!”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中央财政拟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这样的支农力度前所未有。”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代表认为,要加大投入,但从根本上说,还要建立起“同发展共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据了解,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增长,但从增幅看,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加快而农村居民收入增幅有所放缓。
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张剑飞代表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明了方向。“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我们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点,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市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唯此,我国最雄厚的需求潜力才能真正得以释放。”
江苏雨润集团主席祝义才代表指出,农民增收应列在增加居民收入的首要位置,除继续坚持“多予”和“少取”政策外,还要多渠道开辟增收途径,让农村成为未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攻坚点”之一。
“今年,国家将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范围扩大到23%的县――这意味着,国家在下大力气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在逐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这正是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关键所在,也抓住了扩内需的‘牛鼻子’。”贾康委员高度评价道。
协调区域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格局
近年来,由于我国一些地方出现“电荒”,一大批电力工程项目纷纷上马,特别是在西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
“这些工程完工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的电力紧张状况,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就过度开发和建设,全然不顾会给生态环境和经济健康发展带来长期危害。”来自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陈晓燕代表对此深感忧虑。“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扭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我认为意义重大。”
的确,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以及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取得明显进展,不仅拉动了经济的增长,更开拓了巨大的就业空间。“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区域经济增长差距有所缓解,但经济总量差距仍在扩大,要使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还有很多功课要做。”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曹玉书委员提醒。
在曹玉书委员看来,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痼疾。“过去一年对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为我国率先走出金融危机打下了基础。然而未来的道路依然漫长,如何发挥财政税收的作用,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当前要思考的问题。关键是各地都要找到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经济格局。”
“主要是不同区域要划定不同功能。比如东部地区就应该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中西部拥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开出“药方”的同时,何达平代表也提醒:“但必须注意,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企业搬迁,中西部地区不欢迎技术落后、污染环境的产业。如何在转移中升级、在升级中转移?这是今后需要思考的问题。”
郑功成代表认为,无论是收入分配结构、城乡二元结构还是区域发展结构,都是中国发展必须面对和破解的问题,需要在改革和实践中解决。“国际金融危机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好时机――只有抓住机遇,真正破解结构难题,中国经济这艘大船才能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