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总装某基地测控技术部航天测控大军中,有一支女科技工作者队伍,她们用柔弱的肩膀、勤劳的双手、聪明的才智支撑起航天测控事业的“半边天”,浩瀚星空因她们而更加绚丽。
韩忠民:梅香于寒
2006年10月23日深夜,韩忠民家里电话骤响,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卫星出事了,听筒里传来
韩忠民对这颗星太熟悉了,她是这颗星的测控总体负责人。怎样让卫星正确接收地面遥控数据,最初,连续几次对卫星注入数据都没有成功,使得一些人灰心丧气。韩忠民临危不乱,凭着对卫星情况的熟悉,对地面测控的谙熟,她胸有成竹。
为不断适应卫星新的状态和应急情况,韩忠民先后攻克了卫星姿态运动规律确定、短时间高密度指令发送等技术难关,她反复推敲、精心设计出二十多个抢救卫星的遥控作业,由于遥控作业的有力保障和对遥控操作的严格把关,技术部在整个卫星抢救期间发送的数千条次直接指令和数据块,无一差错。通过历时69天努力,卫星抢救成功。韩忠民荣立一等功。
关键时刻的绝招来自于厚积薄发。多年来,无论工作如何变化,岗位怎样调整,个人困难有多少,韩忠民都心无旁骛。“我需要工作中的愉快和自豪感,我热爱这个事业。”
善战者是美丽的。
张淑琴:琴心剑胆
俯着身子,盯着显示屏,一边认真观察,一边记录参数,在测控指挥大厅,五室高级工程师张淑琴正在调试某航天器最新显示系统。
航天测控领域的显示系统一直采用国外软件。因为是“舶来品”,无法获取软件源代码,没有源代码,连基本升级都做不到。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器技术含量的提高,急需更新软件。受制于人的感觉成了张淑琴的心病。一次,任务前全中心正在紧张地联调,指挥大厅显示屏突然出现黑屏。这次意外让张淑琴暗下决心:一定要研发出属于自己的航天器飞行控制可视化软件。
初步设想有了,要完成这一项目谈何容易。她每天都在一刻不停地琢磨,有时甚至想要效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我那时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两个字:压力!”张淑琴说。三年艰苦攻关后,经过反复测试和专家团评审,这套新生的显示系统正式嵌入航天测控计算机系统,中国航天测控系统的指挥大厅里,拥有了第一套自主研发的航天器飞行控制可视化显示软件。
探索的步伐永不停息。后来张淑琴又把可视化研究触角,延伸到深空飞行器控制可视化监视系统的设计开发,“嫦娥一号”卫星飞行控制可视化监视系统又应运而生。
张淑琴是个不断追梦的人。谈到近期工作目标,她说正试图利用图形分层显示技术,把卫星所拍摄的地球照片加载到这套显示软件中,为飞船或卫星返回提供可视化地理信息。新的梦想带领她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攀登者是美丽的。
许爱华:华丽转身
曾经有人把航天测控比喻成鲜花与掌声背后的事业,航天是火箭起飞的壮观,是飞船遨游的英姿。“我们航天测控人不争这些东西,只要是祖国的航天事业在世界上有了地位,咱就高兴。”说这话的是航天测控外测事后处理室的高级工程师――许爱华。
航天事业对航天事后处理从周期和精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GPS接收机和转发器用于火箭外弹道测量,是新世纪我国航天界一道亮丽的风景,但对于许爱华来讲,开发专用火箭GPS数据处理软件却是一个不好啃的果子。除了公开的出版物,基本没有现成的技术资料。许爱华从原始数据和导航电文的提取到测量数据的质量分析、从修正模型的选优到选星方式的优化,终于在较短时间将开发的专用火箭GPS数据处理软件用于实战任务。为火箭型号研制部门提供了高精度的GPS数据处理结果报告。
许爱华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她的丈夫余培军当时任测控技术部副总工程师,同时又是全国人大代表。长期的超负荷工作还是压垮了余培军。余培军发起了高烧,从没打过点滴的他住进了医院输液。正在外地上研究生的许爱华,闻讯匆匆赶回西安,看着丈夫憔悴的脸庞,她的心里一阵难过。忽然,一个大胆的念头从她心底跳了出来,“研究生不上了,帮培军分解一些负担,尽一个妻子责任。”余培军不同意,“上研究生一直是你的心愿,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退学?”同事、领导也一致反对她退学,然而这些都未能改变许爱华的主意。华丽转身,在幕后没有什么不适。奉献者是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