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好地方还数咱定边

2010-03-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明 我有话说

三边,是我多年心向往之的地方!

今天梦想成真,我真的踏上了这块广褒的热土,难以平静的心情,可以想见。

我完全没有料到,昔日贫困荒漠的边地,如今展现在我眼前的,竟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我更没有想到,三边中的定边县地域之辽阔,竟是偌大陕西省的第三面积大县。

为什么说心向往之?而且多年?是因为当年在严酷的战争岁月,曾经在三边工作过、战斗过的一个人,一个诗人,对我的影响。

这就是著名诗人李季。上世纪60年代及至70年代、80年代初,李季曾先后担任《人民文学》杂志的副主编、主编。而我这期间正是在《人民文学》编辑部工作的年轻人,是他的直接部下。李季常常给我们讲起三边,讲起那艰苦岁月的难忘经历。因此我知道了三边,知道了他曾在三边担任农村小学教师,还当过《三边报》社长。那首具有广泛影响的长诗《王贵与李香香》,便是他在三边完成的。他说那时边区没有好纸,写诗写稿都用的是一种就地取材的粗糙的马兰纸。李季1964年曾写过一个短篇小说《马兰》,讲的就是战争年代马兰草和马兰纸的故事。

写作在那时对于李季来说,只能是利用业余时间,因为白天要在学校教书。后来到报社工作,更要经常下乡,翻山岭,越沙窝,走村串户,访贫问苦,采访写稿等等。正是那段岁月里,他和三边的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每到一处,或山川,或炕头,或羊群里,总会听到老乡们那悠扬动听的信天游歌声,他在马兰纸装订成的小本子上,记了一本又一本。他从信天游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受到了宝贵的启示,于是民歌体的长诗《王贵与李香香》诞生了!当年延安的《解放日报》全文连载,党中央主管宣传的领导同志撰文隆重推荐,远在香港的作家周而复又把它编入“解放区文艺丛书”加以推介。《王贵与李香香》成为解放区民歌体诗歌的代表作。

正是由于《王贵与李香香》,由于李季,我知道了未曾到过的三边。我向往那遍地飞扬信天游的三边,向往那曾是陕甘宁边区根据地的三边。

可是在往日的传说里,三边是塞外,是荒漠,是飞沙走石的地方。

而如今呢?今日的三边之定边,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定边人的奋发图强,锐意创新,真抓实干,首先是定边大地变绿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被开发了,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了,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了……今日定边,已是陕北高原一颗美丽璀璨的塞上明珠!

请看:坚持几十年如一日治沙造林的劳动模范石广银,他和儿子两代人为定边的绿化、治沙付出了多么大的智慧和力量,汗水和心血!儿子的不幸早逝,更使他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我们见到身材魁梧的石广银时,同他交谈,感到那真是一条陕北好汉,敢打敢拼,敢教日月换新天!

定边还是“中国马铃薯特产之乡”,这是国家农业部的命名。那天,我们驱车途中,远远地只见田野里一群身着红红绿绿衣衫的妇女,在劳作什么?一问,才知是在收获遍地成熟的马铃薯。小伙子们一旁在装车,搞运输。我们一行下了地,和女孩们一起收获,好多成熟的马铃薯哟,个个形状硕大,光泽喜人。环顾四周,一望无际的农田,种植的都是马铃薯,其种植面积之大,产量之高,质量之好,有个顺口溜在定边群众中流传,即:“物以薯为多,民以薯为天,客以薯为乐,县以薯为荣”。一个名副其实

的马铃薯之乡啊。

在定边,我还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就是想听一曲信天游。那天晚宴之余,有两位民间歌手来了,那高亢如裂帛的歌声一起,我浑身的血流都汹涌起来。这可是原生态的信天游啊!难怪当年延安鲁艺的师生们,当年三边的李季,从中吸取了那么丰富的营养,获得那么多激情和灵感,写出了那么多好作品。

在定边县短短的几天里,我们所接触到的县领导和一般群众,想的,做的,全都是怎么建设好发展好新定边。最后见到定边城区,道路通畅,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繁华热闹,一派边城新气象。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定边,明天将更美好!更放光彩!

好地方还数咱定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