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这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校的宣传、普及,让大学生真正掌握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从多层面来理解。在高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
在高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时期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需要,是应对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对大学生影响的需要。青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是青年中的骨干力量,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在高校中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不断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从国际环境来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时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作为国家重要软实力的社会意识形态,越来越成为各国政党用以争夺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的重要工具。一些发达国家利用他们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优势,在世界上推行文化霸权,通过输出他们的社会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向其他国家渗透,并始终把意识形态作为控制其他国家,实现自己目的重要手段。大量西方国家的文化思潮、价值观念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高校中面临着信仰竞争与多元文化的挑战,一些大学生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期。随着改革深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中出现的拜金主义、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对大学生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这表现在: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利益、重权利轻义务等问题,在部分大学生中较为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凸显了在大学生中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胡锦涛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因此,在高校中大力宣传、普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为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信仰地位,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以及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吸引力,帮助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大学生自觉抵御错误思潮的能力,为培养合格人才创造条件。
在高校中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第一,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重要载体,虽然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但现实情况却表明,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大学生甚至认为学习理论无用。为此,笔者认为,一是要加强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本身就是最鲜活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和提炼;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首先来自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鲜活性和科学性。其次,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深入浅出地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抽象原理、书面语言、教材体系,转化为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通俗化、生动化、生活化的语言,以理论本身的吸引力和语言的表现力吸引学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提高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二是改善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充分发挥大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西南大学以政治理论课为抓手,创新推出“课前10分钟每周新闻集锦”活动,组织学生关注、收集每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新闻,并利用政治理论课前的10分钟,让学生上讲台进行讲演,教师结合课程的内容进行讲评,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电影电视资料等,提高政治理论课的趣味性、生动性、观赏性,让大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接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第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是高校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实践性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点之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的教育功能,让大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这些理论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信仰、人生准则和行动指南,转化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他们才会自觉运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指导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要求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紧紧抓住大学生关心、热心、担心的普遍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刻内涵,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来回答他们关心的实际问题,使大学生真正意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从而激励他们真信、真学、真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要求高校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一是各级组织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小组、兴趣小组、研究小组等,参加由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义务服务队。通过学习与实践,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二是高校通过加强领导、组织和经费支持等形式,积极支持以大学生社团、班级组织的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社团、团支部、主题班会等活动;选拔大学生骨干参与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网络管理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作用。三是学校组织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把马克思主义教育融化在实践中。四是利用寒暑假,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调查、社区文化服务活动,既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又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执笔人:曾光霞、张玉霞、龚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