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活水长流业常新

2010-03-1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易地,易岗,易职。干部交流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制度,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干部交流力度不断加大,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培养和锻炼干部、保持干部队伍朝气和活力、防范用人不正之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7年、2008年,全国党政机关干部交流人数达63.3万人。截至2009年1

2月底,中央管理的干部实行交流任职的共307人次。其中中央、国家机关之间交流107人次,中央、国家机关交流到地方40人次;地方之间交流53人次,地方交流到中央、国家机关66人次,企业之间交流20人次。

交流出活力,交流显生机。东部地区干部到西部去,带去了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思想观念和发展经验;西部地区干部到东部来,带来了艰苦奋斗好作风;上级机关干部下去,发挥了视野开阔、善于宏观思考的优势;下级机关干部上来,发挥出熟悉基层、作风务实的长处。

实践证明,干部交流既是人才资源的交流,也是理念观念的交流;既是方法和经验的交流,也是思想作风的交流。

干部得“挪”・队伍要“活”――交流规模逐步扩大交流范围不断拓展

大力推进干部交流,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也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党的十七大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各地区各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干部交流工作取得很大成绩。

中央组织部着眼于培养锻炼干部,优化配置党政领导人才,改善领导班子结构,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以重要岗位为重点,进一步加大了省区市领导干部交流力度。同时,采取“进一出一”办法,努力保持干部交流进出基本平衡。

党的十七大至今,有8个省区市纪委书记、12个省区组织部长进行了调整,全部由交流干部担任;目前,31个省区市党委书记中有28人是交流干部,占90.3%;除5个民族自治区外,26个省市政府正职中有20人是交流干部,占76.9%;纪委书记中有19人是交流干部,占61.2%;组织部长中有24人是交流干部,占77.4%。

各地各部门把县级以上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党委、政府部分工作部门的正职领导成员,以及在同一职位任职时间较长的领导干部作为交流的重点对象。对新提拔的地方纪检机关(监察部门)、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的正职领导成员实行异地任职。

2008年省级人大、政府、政协换届时,集中交流了法检“两长”26人,是历次换届交流法检“两长”最多的一次。

与此同时,各地各部门采取多种方式,积极推进上下级机关干部交流:注重把缺乏艰苦环境锻炼的优秀中青年干部交流到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或急难险重任务中经受考验;把缺乏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机关干部,交流到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锻炼;根据交流的去向和本人的条件,分别实行提拔交流和平级交流,干部交流激励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

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各地各部门不仅在领导班子换届、日常调整以及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工作中,积极推进干部交流,还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培养锻炼干部:

选派中青年干部到国家重点工程、北京奥组委、上海世博会、信访岗位挂职锻炼……

“5・12”汶川地震后,中央组织部选派了两批51名干部到四川地震重灾区挂职,帮助恢复重建工作。18个对口支援省市也都及时选派了援建干部。据统计,选派到四川省的援建干部共有1469人,其中厅级干部70人,处级干部511人,科级干部888人。在灾区的广大挂职干部视灾情为命令,把灾区当家乡,始终坚守和奋战在灾区一线,离乡舍家,无私奉献,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重庆在实践中探索大跨度的东西部地区“一把手”交流任职,从沿海发达地区引进6名优秀干部,直接担任区、县委书记,借助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优质资源推动西部落后地区发展,同时选派了一批本地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挂职。

近年来,仅中央组织部就先后选派4批660名中央、国家机关干部到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革命老区挂职锻炼。

多岗交流・多岗锻炼――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基层导向更加鲜明

实践出真知,基层出人才。实践造就人才,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核心。

要把多岗位锻炼、交流任职、挂职锻炼等作为后备干部实践锻炼的主要方式……党的十七大以来,《关于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党政领导机关干部的意见》《2009-2020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文件,鲜明地指出用人导向要面向基层。

近几年,中央组织部先后选派5批79名中青年后备干部到国家重点工程挂职锻炼。同时,根据领导班子建设需要,有计划地将具有基层或生产一线领导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和人才安排进入党政领导班子,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基层一线党政人才选拔培养链。

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干部交流,遵循的就是干部成长规律,目的就是给干部创造在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实践和磨炼的机会。

1998年,中央组织部从东、中部16个省选派了48名市(地)委书记、市长(专员)跨省交流任职。这些干部中,提拔担任副省部级职务的已有32名。

基层是改革发展的主战场、保持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实践证明,凡是干部交流工作搞得好的地方和部门,特别是舍得把优秀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干部放出去使用的地方和部门,干部成长一般也比较快。很多干部反映,交流换岗后,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增长了才干、改进了作风,对基层更加熟悉,对群众感情更加深厚,掌握的第一手情况更加真实,避免了长期在某一岗位任职而容易造成的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才分布不平衡。干部交流能够更加合理地配置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方式。

牵线搭桥、引进资金、对接项目、开展技术合作……近年来,中央组织部先后组织了5批3747名干部援藏、6批3749名干部援疆,先后组织了10批“博士服务团”共1196人支援西部建设,为各地干部队伍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中央组织部还选派5277名西部地区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给基层的干部带来了新的观念、思路、知识和经验,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更全面的提升。

江苏省采取有效措施,从苏南地区选派干部到苏北任职,为推动苏北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还从苏北选拔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交流到苏南任职,加强了苏南新农村建设。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干部在一个地方和部门时间呆长了,老领导、老同事、老部下、熟人、朋友过多,容易被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困扰,处理问题“硬不起手腕”、动不了真格。而干部交流可以更大限度地防范用人不正之风,成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措施。

实践证明,干部交流到新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预防和消除干部的不廉洁行为,确保干部在执行党的干部政策和其他各项政策时,坚持公正,改变因在一个职位上长期任职而陷入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使他们能够秉公办事,大胆工作。

深化改革・合理流动――构建干部交流机制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健全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回避、交流制度,成为党的十七大以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2006年6月,中央同时下发了《党政领导干部任期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回避暂行规定》等三个法规文件,把干部交流制度与干部任期、回避制度,统筹考虑,整体推进。2009年10月,中央印发的《2009-2013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大干部交流力度的具体举措。2009年12月,中央印发的《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则进一步明确了完善干部交流回避制度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七大以来,各地各部门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干部交流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要把干部交流纳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来通盘考虑,充分借鉴和汲取公推直选、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最新成果和成功经验,做到同其他干部制度改革措施相配套,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相协调。同时,通过构建科学的干部交流机制,优化整合干部资源,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促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合理流动,从而在整体上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要树立从基层培养、人才在一线成长的用人导向,注重从具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人员中选拔上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选拔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领导机关,把上级机关的干部放到基层去锻炼,引导广大干部由“要我交流”变为“我要交流”,增强到基层工作的紧迫感,积极主动地要求到基层去。

――要重点抓好权力部门和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交流,特别是党政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公安、检察、审判机关主要负责人,负责资金、项目审批的重点部门、重点岗位干部的交流。同时,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干部交流格局,积极破解中层干部和一般干部交流难题,增强中层干部和一般干部队伍整体活力。

――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适时适度交流,实现领导班子动态稳定和结构优化。干部交流也必须“适度”,掌握好交流比例,强化任期和届别观念,把干部交流同换届选举、领导班子调整结合起来,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尤其是地方党政主要领导任期内职务变动,避免变动过于频繁,保持各级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

――要打破身份界限的限制,解决从基层和生产一线向各级党政领导机关交流难的问题,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之间和部分条块之间的干部交流开辟通道,利于干部开阔眼界、创新思维,利于区域、单位、部门之间的优势互补。

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干部交流作为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手段,是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一个重要实现方式。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干部交流工作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可以相信,随着干部交流工作制度的不断完善、交流渠道的不断畅通,必定能够交流出干部队伍的蓬勃朝气,交流出改革创新的昂扬锐气,交流出为民、务实、清廉的磅礴大气。

(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记者谭浩、李亚杰人民日报记者董宏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