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共生中寻求个性创造

2010-03-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建强 蔡闯 我有话说

早春的天津大学校园中,一幢刚刚建起的小板房又将被拆掉――它将被整体迁移到美国,代表亚洲参加世界环保建筑展。

每次走过这幢小板房,洪再生都要放慢脚步,仔细欣赏他的学生们的作品。作为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

院院长,多年来,他与同事、学生共同完成了天津滨海新区、海西经济区、辽宁“五点一线”等一系列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建筑设计、规划工作,其中多项作品获得国家大奖。如今,这幢建筑面积不足90平方米、却集中展示了节能减排最新成果的小板房再一次令他兴奋。

“就像要将绿色GDP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考量标准一样,我们的城市也应该由快速粗放型发展转变为理性发展”,洪再生说,“比如如何通过节能减排等措施达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如何在保持城市历史特色以及人文精神的情况下对城市进行更新。我们正在探索适合于中国城市本身的方法和理论,并逐步应用于实践中。”

留学日本的经历让洪再生格外关注“在中西新旧的有机共生中寻求个性创造”的风格,在仔细研究了日本城镇社区的建筑发展之后,他将自己的成果运用到“天津城市形态与城市设计”的研究中,并主编了《天津建筑风格》一书。此后,他主持设计的天津市“古文化街海河楼商贸区”、“大悲院经济文化商贸区”方案,《天津城市形态的演变与城市风貌的未来》科研项目,《北洋大学纪念公园――天津北洋园》规划设计,烟台整体城市设计等项目多次获奖。他特别强调建筑设计中的人文特色,为了给“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天津市西青区千年古镇杨柳青做保护规划,他带领设计人员多次走访杨柳青镇,与胡同大院里的老人们交流,同时借鉴国外成熟经验,依据杨柳青历史文脉和动人故事,按照“土洋结合”的规划理念,制订了详细的历史文化价值评估方案,在保护好整个镇域的生态文化环境的前提下,对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建筑进行修复。

多数时候,洪再生给人的感觉是理性的。他深感作为一名设计师,必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目前我国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可以基本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盲目迷信,一定要找国外设计师,一定要让国外的设计方案中标。然而国外的理念也不一定能够包治中国城市的痼疾;二是超大的尺度,我们的建筑设计,动辄几百万平方米、几十平方公里,‘世界之最’、‘区域之最’的方案很快会被认可。但‘超大’的代价可能是几代人才能真正看清的;三是不科学的进度,包括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其他方面,不科学的进度导致设计和决策的失误,造成的浪费是触目惊心的。”

话题回到学生们设计制造的小板房,洪再生表示,大学生、研究生借助“天大建筑”作为基地和平台,在先进理念指导下进行实践,其意义和影响是重大的。尽管小板房只是一个样品,离实际应用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至少表明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关注点,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当代众多建筑设计人员的共同追求。“若干年后,回顾今天这段历史,会发现我们在城市建筑上走过一段弯路。我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这段弯路尽可能短一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