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语境中,“裸”字常隐含贬意。但近日一篇介绍“全裸”乡政府的帖子红遍网络,博得掌声一片。该帖子称,近日四川巴中市巴州区白庙乡在网上详细公示了今年1月、2月的公务费用开支。除各部门预算公开外,甚至党政机关购买矿泉水、招待上级官员烟酒都悉数公布,大到一笔1269元的招待费,小到一笔1.5元“购买信纸”
白庙乡的这一举措,以其公务支出公示之彻底,而让这个人口不过万,甚少被民众关注和媒体提及的西部偏僻小山村,一举成为全国民众和舆论关注的焦点,并被贯以“全裸乡政府”之名而传遍大江南北。对于白庙乡的这一做法,大加赞赏者有之,质疑其作秀者有之,担忧其不能持续者亦有之。
当我们摆脱那些纷繁芜杂的表层争议,而回归到白庙乡公务费用开支公示这一事件本身,不难发现,白庙乡的这一做法,具有相当重大的社会示范效应:一,不像一些政府部门的财政支出那样类似“天书”,也不像一些上市公司的报表那样让人看来“一头雾水”,它的公示非常详实、具体,连小数点后面的数字都记录得非常精确,普通老百姓一看就明白;二,它不仅公示了数字,还公示了产生每笔数字的事由、时间、经办人、证明人、审批人等,让每一笔账目都有据可查,都有监督者在场;三,白庙乡在完善内部监督的同时,通过主动对外公示,让全乡乃至全国民众都加入到监督的行列来,实现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无缝对接。
基于此,白庙乡的“全裸”,“裸”的就不仅是数据,更是一种完善内部制度设计、主动接受民众监督的施政勇气和执政新风。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反观当下,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离总理提出的这一要求仍然相去甚远:他们或以技术上难度太大作为托词,或以各种收入、支出数量庞大、构成复杂作为搪塞理由,或以涉及单位机密等作为说辞,不愿意主动公示详实的数据,更不情愿接受民众的监督。
这样的托词和搪塞理由,初看似乎有些许道理,但细究却很难立住脚。以当前的财务管理水平和网络技术状况,一个西部偏僻乡村能做到的事情,那些掌握更多社会资源、级别更高的政府部门,要做到自然不是难事。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社会运行监督机制能否真正落实到位,那些“实权部门”和领导干部有无限制和约束自身权力的“勇气”,有无接受外部监督的“决心”,有没有做好接受社会监督的“心理准备”。这或许是“全裸乡政府”能持续“裸”多久、其示范效应到底能扩散到多广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