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转基因作物:欧洲人缘何横眉冷对

2010-03-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方祥生 我有话说

转基因食品近年来始终是欧洲人关心的话题。虽说转基因农作物在世界不少地区发展迅速,但在欧洲却迄今备受冷遇。

统计材料显示,转基因农作物自1996年开始规模种植以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到2009年,全球25个国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超过1.34亿公顷。目前,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美国,

其次是巴西和阿根廷。世界大豆产量的77%来自转基因作物,世界棉花产量的48%是转基因的,转基因玉米和油菜的比例分别超过25%和20%。

不过,上述转基因作物都属于第一代,其转基因作用主要体现在抗虫害,抗除草剂,增产量,便于田间管理。这对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的农民而言,转基因作物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的第二代转基因作物将直接使消费者受益。如一种被称为“金稻”的大米品种将通过转基因提高其维生素A的含量,食用者可以避免因缺乏维生素A而导致的疾病。在研究的还有能抗乙型肝炎的胡萝卜,不怕旱、抗盐碱的玉米、甘蔗、土豆、香蕉、茄子、小麦等。专家估计,第二代转基因作物将在未来10年内趋于成熟。

与美洲、亚洲推崇转基因作物的情况形成明显反差的是欧洲对转基因作物的怀疑和冷漠。欧盟虽在1998年就批准种植MON810转基因玉米,但迄今只有几个国家种植,面积约10万公顷,相当于欧盟耕地面积的0.36%,其中3/4在西班牙。去年,欧盟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还比上年减少了12%。

欧洲消费者对转基因作物的担心,是转基因作物在欧洲难以推广的重要原因。从目前看,担心主要分两类:一类是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一些环境组织和消费者组织指出,在筛选转基因作物时,要植入一种耐抗菌素的质粒作为标识基因。理论上,这种质粒可能侵入人体,其对人类健康的长远影响现在很难预料。还有一类是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们还担心,一旦转基因作物的抗除草剂性能与野生作物相结合,可能会产生新的变异植物,届时杂草疯长,而人类却无能为力。

奥地利的转基因专家指出,环境组织所说的植入标识基因的方法是几年前的方法,现在已不这样做。另外,这种质粒侵入人体或土壤里的细菌还需要其他条件,而这些条件同时存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野生植物对除草剂产生抗体的风险是存在的,主要看其周围是否有同类植物。欧洲的玉米、土豆、麦子等粮食类植物都是引进的,与野生玉米、土豆、麦子等出现杂交的几率较低,但油菜的情况不同。自然界的植物也有获得“抗体”的现象,应该说对转基因作物的批准标准,要大大高于对传统作物的标准。事实上,包括奥地利在内的欧盟国家的饲料,都使用转基因大豆或玉米。但在超市或食品店里,却看不到有转基因标识的肉、奶,因为在肉、奶里面找不到转基因的痕迹。当地转基因专家主张,现阶段应加大对能源植物的转基因研究。如能加速能源植物的生长期,不仅可以回避欧洲消费者对转基因作物的抵制,还能促进绿色能源的发展。

欧洲国家对种植转基因作物有严格规定,所有转基因作物只有得到国家批准后才能种植。欧盟迄今批准的转基因作物屈指可数,即使欧盟已批准的MON810转基因玉米,法德奥匈希卢等国仍禁止种植。即使同意种植的国家,也要求报告种植面积,产量及产品去向。欧盟不禁止进口转基因食品,但许多欧洲国家的食品法都规定,转基因食品必须有明显标识,在商店里要分架销售。

欧洲国家的食品法严格遵循的一项原则是“本质不变”。第一代转基因作物如大豆、玉米、棉花等的本质没有因转基因而发生变化,因而比较容易进入欧洲市场。但如果第二代转基因作物的基本成分发生变化,使稻米富含维生素A,使胡萝卜有了抗乙型肝炎的功效,将从根本上动摇欧洲国家食品法的基础。届时,欧洲人会否让其进入,将是一个大问号。

(本报维也纳3月22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