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品味历史记忆 追寻时代激情

2010-03-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琦 我有话说

陈晋的文字总是令人喜读而又引人深思,这个印象已经多年不改。他的所作,总是有新知,有识见,又有情趣,还有味道。对我这种既耽于攫取思想营养又挑剔文笔、极度追求阅读快感的读者来说,他的东西正合胃口。

《大时代的脉络和记忆――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其书,如作者自述,“写于不同时间,起于不同缘由,面向不

同对象”,因此,它“不是刻意为之的历史专著,也非思考缜密的学术论述,不过是关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这段历史的随兴感悟和片段描述”。的确,此书不是一本需要正襟危坐来拜读的、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历史叙述,而是结构松散、甚至体例驳杂的随笔集纳。但它“形散而神不散”,以时间为序,对五四以来那些改变中国命运、成就中国今天、影响中国未来的重大事件和关键人物,进行了一番知性抚摸。书中的几个章节,“五四”、“长征”、“抗日”、“开国”、“改革”,原本就是勾勒20世纪中国历史的几个主要坐标。因而,把它当作专题性历史串讲来看,也颇能勾勒出现代中国大历史的脉络走向。

“五四”,是一个关于启蒙的故事。那是现代中国生命的开始,事关一群年轻人。“五四”之所以成为我们民族永远的记忆,即因它是我们国民那懵懂的生命觉醒的开始。不是物质的生命,而是精神生命。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类似于青春期的惶恐,激愤,冲动。此一章节最深得我心的是“青年知识分子和自由个性的问题”那一段。作者从鲁迅反复描绘过的知识分子从“渴求自由个性”到“承受规范”的心理回归现象入手,分析知识分子追求所谓“个性自由”的心理动因,或者是“为了追求某种新的东西”,或者是“为了摆脱某种旧的东西”。要命的是,五四时期一些青年知识分子所追求和倡导的“个性自由”,大多停留在被动地“挣脱束缚”的精神层面,缺乏对“挣脱”后现实落脚点在何处、是否能承受的真正考量,所以一旦获得自由,反至精神无所归依的尴尬痛苦境地,最终无奈地重返原点。这真是对人性特征的洞见!用它去诠释为什么一些热血青年“人生的路越走越窄”、而另一些却炼狱重生、终获成功的问题,关于理想和现实的困境似乎不难解决。

“长征”,是一段关于个人和群体生命的思索。作者以崇敬的目光注视着长征中的人们,思索对于他们来说“生命是什么”――“或许,是高山的悬崖绝壁,是江河的险滩逆流,是天空的变幻莫测,是草地的渺无边际;或许,是枪膛里的最后一颗子弹,是腰间系着的最后一根皮带,是战友粮袋里的最后一把炒面,是雪山顶上的最后一口辣椒;甚至,还是几粒藏在风干的牛粪里的青稞。”在这些诗意浓浓的描述里,不用说包含着多少惊心动魄的内容!就拿皮带来说吧,作者轻描淡写地讲到一个小故事:一天晚上,朱德的一个小警卫员因饥饿难耐偷吃了朱德的皮带,而朱德早上发现后什么也没说,从地上捡起一根草绳往腰上一系就出发了……。生命个体求生的欲望、将士生死相依的情感混杂在一起,难分难解。每每叙述的轻松,都和暗藏于其中的惨烈混杂在一起。再比如那个用尽生命最后的力量和深情为过草地的战士表演歌舞的宣传队,以及那个喧闹温暖、无比美好而又无比残酷的夜晚。长征队伍中那令人不可思议的凝聚力,就这样变得鲜活真切。如此,作者最后对长征成为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精神名片”的断言,才显露出了沉甸甸的重量。

从“抗战”到“开国”,是关于国家走向的故事。对历史场景的还原符合辩证法关于“矛盾无处不在”的原理,而解决矛盾的过程则布满“选择”的玄机。不同力量的不同选择,将决定国家不同的生命性质和走向。比如战后美国政府要不要帮蒋介石?中间势力是保持中立还是倒向国共任意一方?一些人物在国民党败退的时候是去还是留?新的共和国统购统销决策的时候,是选择“黑色炸药”还是“黄色炸药”?当剥离出历史的原初场景的时候,不难发现,每一个最后的现实选择,都是因为实在没有其他路可走了。这个结论正符合唯物史观对历史的诠释。

“改革”,则是关于一个国家和执政党成长的故事。作者沐浴过“文革”结束后“思想解放”的初阳,对此记忆犹新。在他看来,那时说是新时期,但只是一个开始,不少经历了“文革”的人仿佛历尽沧桑,疲惫不堪,麻木不仁,对一些原本极其简单的事情失去了判断力。因此作者将思想解放的实质在“实事求是”一解之外,又解为“回归常识”。这个解读令人豁然开朗,实在很妙!他还总结出一个邓小平“走路的哲学”:“对的要继续坚持,不对的赶快改,不足的要加点劲,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以此对付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决策中正确的、失误的、不足的、新生的四种情况。中国的改革开放,不就是这四句话吗?当然,不光是“走”,还要“摸”,还要“看”,还要“想”,有时候还要“退”一“退”也未可知,说穿了还是一个“实事求是”的问题。作者笔锋如刃,毫不费力地轻轻一拨,纠结在一起的线团就迎刃而解,那条线所延伸的方向由此清晰可见。

此书读罢,有一种厚重而又轻盈之感。厚重感来自此书深沉的历史分量,轻盈感则来自作者将历史拉近现实、贴近人心的意图。作者素来对那种将丰富历史挤压成单薄纸页的干瘪纪录和说教很不耐烦,在他的历史论述中,浸透着饱满的情感汁液,使得读者如我,随之而忧喜,随之而或凝重或轻松。掩卷之时,却意犹未尽,心有不甘,乃至随手翻开几页又读起来。

《大时代的脉络和记忆――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陈晋著广东教育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