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商泽军的人文情怀与诗歌观

2010-03-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建功 我有话说

2008年对中华儿女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而2008奥运会则是奥运史上第一次在中国大地、在北京举行。这是光荣与苦难并存、悲痛与喜悦交织的一年,更是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得到充分展现的一年。诗人商泽军的《奥运中国》和《

国殇:诗记汶川》这两本诗集为这两件必将载入史册的大事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诗集档案。

商泽军的诗歌创作,显示了一位诗人努力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无论是在抗击“非典”的现场,还是在抗洪、抗击雪灾的前线,他总是以诗人的身份出现在那里。“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商泽军带着他的诗集和爱心,冒着随时发生余震的危险,随中国作家采访团来到四川灾区,进入灾难的现场和抗震救灾的最前沿,与受灾的群众、救助的官兵、医护人员、志愿者和孩子同甘共苦,感同身受,用诗歌去记录灾难造成的一幕幕令人悲恸的场景,去抚慰一颗颗受伤的心灵,去挖掘在坍塌的废墟上处处闪耀的人性的光芒,去歌颂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团结一致的精神,去吹响抗击苦难、重建家园的号角……《国殇:诗记汶川》就是这样一部饱蘸着诗人的热血和激情写就的,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亲历感的诗集。在这部诗集里,有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奔走在灾区,与灾区人民生死与共的光辉形象;由救助官兵们雄鹰一样的身姿;更有许多被诗人敏感的心灵采撷而来的感人的细节;那一地等待收割的麦子、那个站在油菜花地里失去亲人的孩子、贴在帐篷上的儿童画、从帐篷教室里传来的琅琅的诗朗诵的声音,都显示出了诗歌所特有的打动人信、鼓舞人心的力量。正如诗人在后记中所说的,面对灾难,诗人不能缺席,因为只有保持对人类苦难的记忆,文学才是道德的、人性的。

《奥运中国》是一首长达3000行的长诗。诗人从奥运会历史写起,以弘扬奥运精神为主线,着重从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切入,从1932年中国只有刘长春一个人参加奥运会,到1984年许海峰为中国夺取第一枚奥运金牌,从1993年北京申奥失败到成为奥运会主办国,一部体育荣辱变迁史,折射的却是中华民族在这百年历史中从衰弱走向强盛的历程,2008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也是中国崛起的象征,它将向世界展示泱泱中华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展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所积累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成果。作品昂扬奋发的基调,丰沛的激情显示了诗人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胸怀,对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热切期盼之情。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本来就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诗人商泽军就是秉持着这一传统创作的。当然,诗人应该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距离审视生活和生命,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萃取,更好的转化为文学经验,我相信,这必定对我们加深对商泽军作品内涵的理解、对当下的诗歌创作,对商泽军本人的提高有所助益。

抗震救灾的斗争还在紧张地进行,奥运会开幕在即。越来越多的感人至深的人和事会涌现出来,需要我们的作家用自己的智慧和才情去挖掘和书写,充分发挥文学作品温暖人心,激励斗志的功能。同时,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奥运精神需要我们以文学的方式去弘扬光大,为民族精神的积累、丰富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时代赋予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号召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我相信,我们的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一定不辱使命,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创作出更多的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学大发展大繁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