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人在艰难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矛盾与冲突。学术研究也同样存在如何处理好古今、中西关系,艰难探索着走向现代化的方向。那些近代中国学术研究的开拓者们由于对
该书以先秦哲学这一中国思想与文化的源头内容为研究范围,恰巧是近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现代化争论的焦点所在。因此,其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能不对整个近代以来的学术研究方法的探索有所继承与发展,否则就难以保证其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在这一方面,作者在《后记》中对本书的两个主要特点进行了总结:“在研究范围上,逐渐从稷下学和道家哲学扩展到整个先秦哲学,……在研究的方式上,由于逐渐对古代思想的现代价值产生了兴趣,遂由过去的专注于材料的搜集和文献的考证,转为深入原典与现代诠释并重。”这段总结性的概括主要从研究内容的扩展与研究方法的演进两个方面对其研究思路进行了描述。我们可以按照作者本人的这一思路,来进一步分析与认识本书对先秦哲学研究的意义。
我们认为,本书的研究方法所体现出来的方法论意义是将近代以来学术研究的古今、中西之争内化为学术研究内部的继承与创新张力的把握,从而使学术研究从近代以来集中于外部比较,回归返本与开新的内在平衡做出了自己的探索。正如作者所言:“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宏观世界是永不枯竭的智慧之源,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经典诠释其实就是一个返本开新的过程,而且‘返本’越是彻底,越是贴近经典本义,‘开新’的程度就会越高,就越是有可能源源不断地为现代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资源。”这样就使以先秦哲学研究为典型个案之一的中国学术研究向其现代化形态又向前迈进了探索性的一步。
该书的具体内容分为“儒家篇”、“道家篇”、“黄老篇”、“稷下诸子篇”和“现代思考篇”五个部分。“儒家篇”由六篇探讨先秦儒家思想核心概念“仁”的文章与一篇探讨荀子与儒家理论变迁的文章构成。六篇集中探讨儒家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仁”的文章,对“仁”观念的产生、发展和哲学化的提升过程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探讨荀子与儒家理论变迁的文章指出其将君主专制亲情伦理化,为后世儒家定下了基调,为我们思考传统思想的现代意义提供了启示。我们了解了作者对“儒家篇”的运思特点,后续的“道家篇”、“黄老篇”、“稷下诸子篇”和“现代思考篇”皆可做如是分析与把握,此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