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南宁,记者的采访车沿着去往重灾区广西东兰县的二级公路蜿蜒行进,不时有送水车队从我们身边驶过。路边盛开的木棉花、山上依然郁郁葱葱的树木与干涸的黄土地形成鲜明的对比,哪怕地里的一小片绿色或者沟渠里的一汪清水都能引起大家的欢呼。
当驶入东兰县时,只见昔日奔腾不息的红水河,流淌得十分缓慢,虽说
在群山的怀抱里,记者上山、下山再上山、再下山,锐利的山石硌得脚底生疼,稍微不注意,脚底一打滑,让人惊出了一身冷汗。
到达弄怀屯,突然间,一片绿色吸引住了大家的眼光。只见不大的旱地里,九畦旱秧苗已经悄悄地冒出头,嫩绿的叶子随风摆动,柔弱但顽强生长着。
黄乜开大娘拿着洒水器给秧苗喷水,水花在阳光下折射出五彩的颜色。她告诉记者:因为有薄膜覆盖,育苗期间一天只要浇两次水,一次两桶就够了,等清明节过后,就可以把育好的秧苗拿到稍远的纳核村去种,她对今年的水稻收成有信心。
记者了解到,纳核村因为靠近水源,所以水稻可以顺利种植。可是深处山坳里的弄怀屯,育秧的水从哪里来?黄大娘指了指不远处的地头水柜,开心地说:那可是个宝贝哟!记者爬上山腰的地头水柜,虽然水柜里的水经过多日暴晒已不再清澈,但是农田浇灌不成问题。
记者还得到一个让人振奋的消息:目前弄怀屯7个水柜中有6个蓄水,7个水泥缸中有3个还有蓄水,山塘也还有蓄水,全屯存水量共有80多立方米。
来水时能存得住,干旱时能用得上。记者不禁感慨:小小的地头水柜在旱情肆虐的时候发挥了多大的作用!
这些在石山地区未雨绸缪早已建好的水利设施,让大山深处的人们有了奔头:黄明龙老人家地里的玉米苗长势喜人,黄秀妹小姑娘每天都可以在菜园里采摘喂猪的青菜……对于这个现在只居住了19人的小山村来说,守住了这片绿色,就守住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