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四大举措”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

2010-03-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通讯员 曹达轩 本报记者 范志臣 我有话说

位于四川省达州市茶垭乡的邱家坪村地处川东北大巴山腹地,这里曾经因为川陕苏区的红色历史、著名的“万源保卫战”而出名,这里也曾经因为山高路险、贫穷落后、灾害连年而出名,但2009年,这里却因以工代赈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而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基础设施、特色产业、村容村貌、群众收入实现了飞速提升

,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成为巴山深处一颗亮丽的明珠!

邱家坪的变化只是四川以工代赈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2006年以来,按照党的“十六大”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要求,达州市在省以工代赈办《四川省以工代赈项目示范村(片)建设指南》的指导下,以项目示范村为载体,整合资源、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采取“四大举措”,5年来全市类似邱家坪这样的45个贫困村旧貌换新颜,以工代赈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竞争比选

为了激发基层活力,以工代赈项目示范村建设引入了竞争机制,实行比选定村,将“群众基础好,领导班子强,发展潜力大,示范效果好,政府承诺实”作为入选条件。这一做法有效地调动了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县(区)一级政府大大提高了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基层考察筛选,主要领导亲自参加比选会,乡、村两级软弱无力的班子被迅速调整,由有能力、群众拥护的干部担当重任。村社干部积极抢抓发展机遇,与群众一道共谋发展大计,努力在比选中崭露头角、体现优势,没有入选的村也受到了极大的促动,谋发展、思出路、聚民心,形成了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

――整合资源

四川省以工代赈切实按照中央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整合资源、整村推进,以解决项目村“能力贫困”为核心,以增强“造血功能”为目标,在项目资金安排上变过去分散安排为突出重点、集中投入,在工作方法上变过去“各自为战”为部门横向联合、共推共建,在开展以“路、水、土”为主要内容的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同时,全方位促进示范村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基层组织、村容村貌、文化科技、教育卫生、民主自治的发展。督促县级政府以书面承诺的方式保证配套项目和资金逐一落实。县级政府将示范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以工代赈办,由以工代赈办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统一开展项目村的规划编制、项目评审、工程监管和竣工验收,以以工代赈项目资金作为拉动,极大地提升了项目建设的综合效益。

――群众主体

“为农民、靠农民,让农民做主、使农民受益”,这是四川以工代赈在新农村建设中喊出的响亮口号和一以贯之的建设原则,通过发放以工代赈招贴画、“明白册”,发放群众意愿调查表,召开村民大会,设立公告公示牌等方式认真落实群众“选择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最大限度实现项目自选、工程自建、资金自管、效果自评,切实体现了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形成了示范村建设的强大合力和不竭动力。以邱家坪示范村为例,在建设过程中共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民会议、党员大会等各种会议30多次,征集群众建议62条,采纳群众合理化建议48条,群众捐资、投劳建设家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自筹资金达766.35万元,占该示范村建设总资金的62.15%。

――产业核心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群众增收,这始终是四川省以工代赈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以工代赈在“路、水、土”基础设施建设中,始终以农业产业发展为“轴心”来布局项目工程,产业发展思路是否科学合理、产业发展是否具有市场潜力,这是以工代赈把好项目村入选关、项目规划评审关的首要条件。项目村规划从当地发展定位、主打产业、设施建设、技术组装、农户培训、经合组织建设等各方面进行统筹安排,将“增收示范”作为最重要的成果示范,确保产业有大发展、贫困问题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四川以工代赈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开拓创新、务实进取,打开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探索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宝贵经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充分肯定。省以工代赈办主任陈华亨指出,“以工代赈新农村建设体现了以工代赈‘有序、清正、民心’的工作理念,实现了‘富裕、和谐、文明、生态’的建设目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