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技实现空中取水

2010-03-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薛世平 我有话说

2009年10月9日,在法国东南部圣蒂勒一家水处理公司,负责人马克在展示该公司研发的风能制水机。这种机器本身为风力发电机,通过凝结空气中水汽的方法制水,水质可达到饮用标准,可谓是发电取水

一举两得。资料图片

大气中蕴藏着丰富的水分。据科学探测,大气中的水量是世界所有河流水量总和的8倍,但由于分布不均,造成了一些地方长期干旱缺水的状况。长期以来,科研人员一直想方设法从尚未被开发利用的资源――空气中取水。

人工降雨新法多

对于人工降雨,人们都很熟悉。在降水物理学原理的指导下,通过向云中撒播催化剂(盐粉、干冰或碘化银等),使云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目前这种技术较为成熟,但要在云层富含水汽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相继开发出一些利用大气中水汽的新方法:日本科学家用玻璃纤维制成600米高的“人造山脉”,让湿空气遇“山”后沿坡抬升变冷,凝结成雨滴降落到地面――这项技术被认为适用于沙漠地带降雨;英国科学家发明了电离降雨技术,沿海岸布置一系列电极向大气层输入电能,使对流层中镁原子电离,产生一个密度可变的静电屏蔽层,然后通过调节系统决定空中高、低压天气系统的生成与消失,进而达到控制晴雨的目的――此法据说可控半径达5000公里的地面范围;俄罗斯科学家发明了在晴天无云的情况下进行补偿降雨的方法,用功率足够大的喷雾机向空中喷水雾,直到达到足够的高度,再降低空气的温度,促使近地面的暖空气上升,把水雾带到更高处,使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下降――用这种方法向空中每喷1吨水,可获得1000吨降水。但是目前以上技术都尚未达到商业化应用的水平。

向生物汲取灵感

自然界中有不少生物具有从空中取水的本领,蜘蛛就是其一。常见的蛛网由蛛丝构成,但蛛网上一圈又一圈的螺旋线是湿丝,并非单一的蛛丝。湿丝上面分布着细细的珠状胶粘液体――羟酸酯,具有极强的亲水性,极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可在长时间内保持较强的粘着力,既方便捕获猎物,又可源源不断地为蜘蛛提供生命之水。

纳米比亚沙漠中有一种独特的昆虫――纳米比亚沙漠甲虫,能从由海上飘到沙漠的雾中收集所需的一切水分。通常在晚上或者清晨,沙漠甲虫迎着雾调整甲壳的角度收集湿气,湿气凝聚成水滴后沿着甲壳边缘的小槽流入甲虫口中。

年轻的英国建筑师马修・帕克斯在纳米比亚大学水文中心的设计方案中就采用了这种理念。他设计出一种大楼,能在世界上某些最为干燥的地方收集到足够的水供自身使用。帕克斯的建筑利用大块网眼稠密的网来收集湿气,一旦网眼里的水饱和了,多余的水就沿着水槽流入建筑物下方的储水罐。水流走后网眼空了,又可以捕捉到更多的水分。

两名以色列工学院的研究生约瑟夫・科里和埃亚勒・马勒卡发明了一种可在几乎任何气候条件下从空气中收集露水并转化为淡水的简易方法――“水空气”(WatAir)。这项发明的灵感来自树叶收集露水的特性。用一块块板材做成倒金字塔形的采集器,一套面积为315平方英尺的设备每天可从空气中提取至少48升淡水。只要采集器的数量够多,即使在偏远和受到污染的地区也能每天无限量供应淡水。

成功进入日常生活

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建筑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专家纳比勒・哈姆迪说,“集雾器”适用于许多国家。智利和秘鲁的一些村庄也用类似的网来收集从南太平洋吹到干旱沿海地区的海雾。在智利政府的支持下,地处沙漠边缘的丘恩贡果村村民大胆引进这项截雾取水的新技术。全部工程包括一片截雾的网阵和一个水处理厂:仿照蛛网织造的细网每张面积48平方米,择易成雾的地段排成网阵,使穿行其间的浓雾反复被拦截;吸水性较强的纤维浸满水分后,水滴开始自上而下顺网面汇聚到网下流槽里,经管道送往水处理厂,经过滤、净化就成了新水源。该项工程平均每天可供水10580升,每天每户村民可得到120升生活用水。

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也不甘落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利用纳米技术研发出一种可以有效从空气中捕获水的尼龙纤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纤维制造的大网可在偏僻和干旱的地区设立起来,为化解旱情尽一份力。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编辑部主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