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选取2005年至2006年参评的208所中的100所高校为研究样本,结合访谈,主要对其《自评报告》中的“特色项目”进行文本分析发现,有约45所高校总结提炼出的特色项目或者说办学特色可以界定为德育取向的办学特色,其中综合型、工学类高校约各有10余所,比例较高;医学类、教育学类、农学类、经济学类、法学、文学类各有几
类别分析。1.工学类:大多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为核心内容;具有工科特征的求真务实等成为必然的品质要求;爱专业并能够深入一线成为专业思想与素质的基本要求。2.医学类:地方医药院校把培养能够服务基层医疗事业人才的专业与思想素质作为自己的责任;重视医药类人才的医德培养。3.教育学类:借助教育类高校学科综合的优势,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品质;地方高校重视培养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的人才及其相应的思想素质。4.农学类:紧紧面向高校所服务区域的农村、农业、农民;多年办学历史和学校固有文化形成的相应的“精神”,这些“精神”其内核都主要是农学学科与职业所需具备的爱农、能农等思想与素质。5.法学类:特别重视职业必备的忠诚等政治思想素质。6.文学类:注重传统美德教育;注重时代发展的要求。
四大来源。因行业特征而形成德育取向办学特色的高校约占45所中的一半多;因地域及其文化而形成的,或因学校历史而形成的,各约占45所中的近2成;因民族或者民族地区高校的约占45所中的1成多;其他难以划归的约有2所。也就是说,我国高校中德育取向的办学特色有四大来源要素:行业、地域、校史、特殊使命,而具体到每所高校时其组成结构又不一样。
出现频率。在德育取向的办学特色表述中,“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某大学精神”、“求(务)实”、“服务地方”等类特色出现频率较高,体现出办学方向。
肯定与建议。通过阅读样本高校的《自评报告》,就其对特色特别是德育取向办学特色的提炼,我们感到:1.值得肯定的。很多高校正视了德育取向办学特色的存在,并将其自觉落实在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很多高校将办学特色与行业或主流学科紧密结合,将德育有效落实在专业思想素质之中。2.一点建议。各高校应该充分认识本校的德育资源,如行业素质要求、校史资源、地域文化精神以及为地方服务的人才素质要求等,做好价值选择,坚持办学方向,高度重视德育取向办学特色在坚持“德育首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关注特色具有的阶段性和发展性,搞好继承与创新。
继承与创新是自然、社会存在的普遍规律。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也就没有真正的继承。德育取向的办学特色也不例外。由于大学本身不断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大学与社会关系的不断调整,办学特色本身也具有阶段性和发展性,因而存在继承与创新问题。若忽视了这一点,便可能出现“成也特色,败也特色”的情况。德育同样存在着不断继承与创新的问题。道德实践植根于人类不断变动的情感和动机中并受不断进步的社会情境的塑造,道德规范总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那么,当前如何把握德育取向的办学特色的继承与创新问题呢?我们认为,应该贯彻这样几个原则:一是以人为本理念;二是关注“经济人”的德育认知;三是重视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结合。
以样本中两个出现频率较高的德育取向的办学特色为例。比如“艰苦奋斗”类。首先,它需要继承。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蓬勃发展,以及我们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江泽民同志说过:“青年一代能不能成为党和人民期望的‘四有’新人,能不能坚持和发扬老一代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和命运。”其次,它需要创新。之所以一些高校德育取向的办学特色为艰苦奋斗,其主要原因在于物质缺乏。但随着物质上的逐渐富裕,在学生中又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甚至对“奋斗”不屑一顾。“艰苦奋斗”的落脚点在“奋斗”,不能放弃奋斗而指望不劳而获,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言:“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比如“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类。其在100所样本高校的特色论述中直接出现就达33处。首先,它需要继承。因为,为地方服务,围绕“地方”作文章,是地方高校的神圣职责,也是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源泉之一,如美国的威斯康辛大学正因为坚持走服务地方之路而一跃成为美国乃至世界著名大学。其次,它需要创新。这一特色存在着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矛盾。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带来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变迁,人自身的价值得到肯定,人的个性得到张扬,人的主体意识被唤醒。服务地方的高校既要提倡学生“下得去,留得住”,也要让适合的人才走出去,不至于滑向封闭。在一所地方高校的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意见反馈会议上,有专家就建议被评高校,既要高度重视培养下得去的人才,也要关注能够走出去的人才。
所以,正视我国高校德育取向的办学特色这一宝贵财富的现实存在,并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办学方向问题及时进行其继承与创新,既是理论研究也是办学实践者的责任担当.它对于完善相关理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高质量人才是很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