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缅怀、感恩、追思,踏青、折柳、沐浴、吟咏……发轫于悠远历史深处的清明文化,饱含着中国人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对人间大爱的珍视呵护、对人生价值的道德判断、对文化理想的不懈追求。
千百年来,清明文
【英雄不死:中华民族的公祭】
清明祭祖,首祭炎黄。炎帝神农氏被公认为中华农耕文明创始人,与黄帝轩辕氏并称中华民族两大始祖。
炎帝神农氏广受海内外华人世界尊崇,唐代以后,祭祀炎帝为制度化的国家盛典,而民间祭祀活动则已绵延2000多年。4月4日,有海内外数千华人参加的“庚寅年清明社会各界祭祀炎帝陵大典”在湖南省炎陵县隆重举行。大典首次增加了乐舞告祭,吸引了大批海内外知名人士、学者和游客参加。
黄帝轩辕氏更受华人祭奠,尊为人文始祖。汉代以来,历代王朝多有公祭黄帝的传统。唐代起被列为国家祭典,元、明、清三朝日繁。改革开放以后,清明公祭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中华儿女前来谒陵祭祖。4月5日上午,庚寅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前隆重举行,1万多名来自海内外的中华儿女汇聚一起,祭拜轩辕黄帝。
传统的乐舞告祭仪式中,乐声悠悠,清香袅袅,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向先祖神灵默默祈祷,深切缅怀炎黄始祖之功德,共同感怀中华人文之承续,冀望全球华人及至人类同胞“百卉争荣,万象更新”。
冯骥才文化学者、中国文联副主席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身份、是标志,更是根基,是内核。传统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其中包含了文化传统。同时,人们也在不断添加新的元素来充实传统文化。从古至今,人们已经自觉地为传统文化添加了很多新的内涵。文化要有金字塔,其根基在于民族传统文化,它包含着每一个普通百姓共同的生活愿望、高尚的社会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和道德传统。今天,我们正在用一些新的载体和形式来把这些文化继承下来。
与祭奠先祖同样庄严的,还有人们对英烈的缅怀。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了中国人民的自由幸福而奋勇献身的英烈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与日月同辉。
北京,天安门广场。灿烂的阳光下,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字熠熠生辉。清明节前夕,来自北京六十七万少先队员中的佼佼者,开始了在纪念碑下“首都少年先锋岗”的值守。能陪伴在为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身边,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份无上的荣耀。在孩子们的目光陪伴下,来自全国各地为人民英雄献花致敬的人们络绎不绝。
河南,兰考焦裕禄烈士陵园。“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40多年过去了,焦裕禄生前说过的话依然回响在人们的耳畔。每年清明节,总有上万人到这里为这位“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献花扫墓,政府公务员也会在这里举行公祭仪式,重温执政为民的誓言。
安徽,凤阳小岗村。轻轻地献朵花,思念的热泪夺眶而出;深深地鞠一躬,拂去墓碑上的轻尘……清明节期间,村委第一书记沈浩的墓前不知出现过多少次这样感人的场景。仅4月2日上午,从上海、河南、江苏、安徽等地赶来祭奠沈浩的干部群众就达2000余人。小学生们一字一句读着人们为沈浩写下的碑文,素不相识的民众慕名而来,为沈浩献上花圈、整理挽联……
海地时间4月3日,由一朵朵白色菊花编织成的花圈静静地安放在海地首都太子港克里斯托福酒店的震后废墟上,这里曾是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的总部所在地。赴海地维和的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员列队在这里举行祭奠活动,缅怀在海地地震中遇难的8位中国维和英烈,寄托哀思。
在全中国,清明时节,为亲人祭扫的同时,人们也没有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广大公安民警和人民群众组织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祭奠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公安英烈。
各地烈士纪念陵园,那无数不曾留下姓名的祭奠者撷来的鲜花,胜过世上最华丽的赞美语言……
刘晓峰历史学者、清华大学副教授:
我们在古老的文物上经常能看到“万古流芳”的字样,今天,我们在纪念碑上为人民英雄镌刻下“永垂不朽”。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对逝者最高的评价是“永垂不朽”、“万世流芳”?这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国的历史就是重人伦的历史,是带有价值判断的历史,而且这种价值判断是世代留存、影响久远的。在清明节这个特殊日子里的祭奠,更凸现出了这种价值判断。这种“慎终追远”的价值取向,与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是一脉相承。这也正是清明节在民众心中拥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这样的价值观,从来不曾在我们民族文化的天幕中陨落。
向云驹文化学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
清明节的祭奠最初是从对有血脉关系的先祖、亲人开始的,其后推及乡里先贤、历史名人。今天,那些为国为民作出贡献的人――哪怕他们只是普通人中的一员――也同样得到人们的祭奠,这反映出中国社会和人们观念在不断发展进步。正如历史上一直发生的那样,今天这个时代也在不断赋予清明节新的内容,使它更适应现代人的价值观念。但无论清明节祭奠的形式、内容、对象怎样变化,其核心精神总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人对文化精神的追求从来没有改变。
【网祭:别样的心灵洗礼】
点击中国文明网“网上祭先烈”纪念馆,“不忘烈士抛忠骨,民族复兴中华魂”的字样赫然在目。截至4月5日下午,全国各地的网友已写下了超过10万条深情留言,纪念那些从来不曾远去的英烈。“爸爸妈妈告诉我,他们上小学时,每逢清明必到烈士陵园扫墓。今天我通过网络与大家一起缅怀烈士,虽然形式不一样,但却传递着同样的心声:没有你们,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好生活。你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长大以后一定要报效国家。我在这里向英勇的烈士们敬礼、致敬!”江苏省姜堰市娄庄中心小学的周正亚小朋友在留言中这样写道。
对故去亲人的追思,也在网络上涌动。“清明,去祭奠了我养育了21年的儿子黄舸。在天堂的儿子,你还好吗?爸爸老了,看到许多网友在此处留言,关心着黄舸,心存感激……”在长沙殡葬网上,200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黄舸的父亲留下感言。在中华网网上纪念馆,很多网友为自己的亲人建起了纪念馆,献上“鲜花”,写下书信,寄托一片浓情。
清明节期间,数十个专门祭扫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许多门户网站和地方网站也纷纷开辟专区……网上祭扫渐成风气。
李汉秋文化学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庆委主任:
清明时节对逝者的祭奠,归根到底是一种精神需要,是一种精神活动。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网上墓园”。人们可以在这种虚拟的墓园里设置祖先和已逝亲人的墓地,清明时可以进行网上祭扫,也可以在网上的“烈士陵园”专页中献花、留歌、点烛、留文,表达怀念和敬慕。网上纪念,可以跨越时空,让被纪念者的生命故事永远流传,让他们的精神融入永恒;让纪念者与被纪念者的精神交流和对话,不受时空的限制而自由进行。这种新生的祭奠方式方兴未艾,正在极大的想象空间中发展着清明文化的表达方式。
贺学君民俗学者、国家非遗保护委员会委员:
铭记祖辈、感恩先烈,这是清明文化的核心,而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都只是外在的手段。网上祭扫,是现代人的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同样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与网上祭扫所体现出的纯粹精神表达相反,在现实情境中,有些人正在把清明节的仪式异化,比如办冥婚、烧真钞、铺张丧葬等。说到底,这是他们的价值观出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当大力提倡文明祭扫。
胡胜文化学者、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
伴随清明祭扫而带来的种种陋习,自古以来,有识者便颇有微词。比如在坟前焚烧纸钱车马,既铺张浪费,也不会真的对逝者有什么裨益,而且满眼满身尽是飞灰,春光亦为之减色。近年来,有些人在清明扫墓的时候,忽视了其中的文化内蕴,反而一味沿袭陋习,这是非常不应该的。其实,就像冰心先生在《寄小读者》中所写道的:“清明扫墓,虽不焚化纸钱,也可训练小孩子一种恭肃静默的对先人的敬礼。”网上祭扫也是清明节期间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但需要补充一点的是,除祭扫之外,清明节还有很多有趣的户外活动,比如荡秋千、游春踏青等,同样与中国历史、文学、宗教等传统文化相关,具有深远的人文意蕴。
叶涛文化学者、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员
我注意到,有个别的祭扫网站,仅是把清明文化与殡葬联系在了一起,显示出其对清明文化的片面理解。祭祀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慎终追远”是中国文化中的基本元素,但必须全面理解其中的含义。对于死亡这个人类个体必然的结局,如果仅仅考虑到了“慎终”――“殡”和“葬”的过程,而忽视了“追远”――通过一定的祭奠形式,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缅怀之情,达到激励后代奋发向上的终极目的――无疑是把我们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消解。
【省思:以文化沐浴心灵】
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8年开始,清明节被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对公众而言,无论是祭扫还是踏青,都有了更加充裕的时间保障。清明文化也由此得到了更多百姓的关注。
清明,是一个与历史和未来做精神交流的日子,也是一个体会爱与被爱的日子;这是一个感悟自然大化和谐流转的日子,更是一个让心灵享受文化沐浴的日子。然而,要让所有人都能体会清明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这一节日文化构建的参与者和传承者,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冯骥才文化学者
将“清明”、“端午”、“中秋”确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不是一件小事。让全民享受节日文化,足以证明我们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传统节日是生活的高潮,集中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生活理想和终极审美观、价值观。传统节日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将清明节这样的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是从国家层面为文化的传承创造了一个时间平台。
节日与假日是不同的。清明节有别于普通的休息日,是因为它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记忆。“过节”,“过”的就是这些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就清明节而言,人们的表达方式会不断发展变化,但其中包含的两大主题是不会变的――怀念亲人、亲近自然。
今天,由于不少民众,尤其是青少年与清明节这样的传统节日疏离的时间太久,有些陌生了。节日的主人是人民,全民才是节日遗产的传承人。我们有责任多做一些工作,引导人们尊重传统、在节日中享受传统文化。
节日是我们共同的情感生活、心灵生活。节日文化的熏陶必须从孩子开始,要让节日文化浸润到孩子童年的记忆中。这是成年人的责任和义务。比如清明节,大人应该让孩子知道它的内涵、它的节日符号和其中饱含的情感。社会上也可开展各种公益活动,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文化的种子。
贺学君民俗学者:
“节日”和普通休息日的区别何在?至少有三点:首先,有个人与集体的区别。休息日是提供给个体的休息娱乐时间,保障的是个体的休息权;节日则带有一个民族集体的节日特征、文化符号、文化要素,表达的是共同的民族情感。其次,有体验与非体验的区别。过节,是一个投入、感受、体验节日文化的过程。此外,它们之间还有神圣性和非神圣性的区别。
不少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冷落了自己的传统节日。为什么?不是他们不想过自己的节日,而是对这些节日背后的内涵不了解。另一方面,传统节日也需要弘扬和创新。有学者说过,“传统是在现代不断获得意义的活着的过去”,我深表赞同。我们在传承清明文化的同时,也应该为其增添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内容、新形式。但,这种改变必须是符合其核心价值的,是从文化之根上生长出来的创新。
陈旭霞社会学者、河北省社科院研究员
在青年一代中激活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清明文化不断注入鲜活的现代元素,首先需要在“感恩”这一文化内涵上多做开掘。在清明节,通过祭天、祭祖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加强民族团结,凝聚民族精神;让清明扫墓这个古老的传统风俗,成为今天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情感的载体。
组织寻春、探春、赏春、游春活动,也能激发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唐诗宋词元曲中有大量的春歌春曲,可以在清明节组织各种诗歌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富有诗意,延续中国文化“诗脉”,张扬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同样,清明文化强调“天人和谐”,我们可以组织荡秋千、拔河、放风筝、挖野菜、体验乡村田园风光等户外休闲健身的民俗活动,营造清明文化的节日气氛。
(本版图片由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