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汕头4月9日电 记者吴春燕、通讯员辛国安今天从汕头市文物局了解到,由“南天顺”号和“德信”号拖轮组成的工程船组今天到达汕头南澳县三点金海域,开始在沉船遗址上方进行定位,为此后为期3个月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做好准备。
2010年初,广东省文化厅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决定联合组
据广东省文物局副局长魏峻介绍,按照工作计划,“南澳I号”抢救性发掘工作预计将用3个工作季完成(每个工作季约3个月时间),今年4-6月为第一工作季,主要任务是对船载文物的抢救性发掘,第二、三工作季对沉船船体进行考古打捞,将于今明两年陆续开展。
负责此次水下考古的工程船“南天顺”号曾经实施过“南海I号”的整体打捞,这次可谓“二度出征”。“南澳I号”水下考古发掘队领队、国家第一批潜水员崔勇介绍说,发掘的第一步是根据“定位”找到沉船,因为船在海底下,海上面没有标志性的东西,所以要通过坐标去找到这艘船,在水面上找到它的垂直点,然后从垂直点的水面下去就能找到沉船。第二步是根据沉船的保存现状,进行一些抽泥、冲泥的清瘀工作,把沉船显露出来,逐步推进。第三步,在冲泥的过程中,外围会散落一些文物,考古队员就会采集出水,第一批文物大概近两三天就能出水,内部的瓷器可能要经过一些测绘和影像资料的采集,采集完以后,部分也要进行冲水,大概4月中旬以后,瓷器就陆陆续续可以出水了。
目前通过考古勘探已知沉船位于水下约27米,船体保存较好,大部分被泥沙覆盖。根据暴露出来的隔舱板和船体上部凝结物的状态判断,方向接近正南北向,沉船长度不小于25米,宽度不小于7米,略小于“南海I号”沉船。
图为“南澳I号”想象图。
新闻背景 “南澳I号”是南海海域继“南海I号”之后,发现的又一艘保存较完好,满载珍贵瓷器的古代沉船,初步判定该沉船的年代为明代万历年间,被列为2010年度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项目。据水下考古调查情况结合公安边防收缴的一些出水文物看,“南澳I号”上保存有大量的青花瓷器,主要包括绘有人物、花卉、动物图案的青花大盘、碗、罐、碟、盆、钵、器盖、杯、瓶、粉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