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人民哲学家”艾思奇诞辰100周年。1934 年11 月至1935年10月,年轻的艾思奇在《读书生活》杂志上连续发表了24篇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章。后来,这些文章以《哲学讲话》结集出版,并在第四版时更名为《大众哲学》。自问世那天起,该书一版再版,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改变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道路。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员,艾思奇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的营养放在“干烧的大饼”里,并以适合中国民众的口味治疗“知识的饥荒”。一方面,他明确提出,“哲学的主要任务是要能够真正解决人类生活事实上的问题,要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才足以证明它是事实上的真理”,因而“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另一方面,他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一改哲学论说的艰深和玄奥,将马克思主义真理说到人们的心坎里。或许有人要说,艾思奇做的“干烧的大饼”,土味太浓,太不“哲学”了。然而,正是这土味,满足了大众的口胃,赢得了人民的青睐。于光远先生曾如此评价这味道,“……没有用艰深的语言,把读者吓跑,而是使他们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是大众学得懂的、在思想上能给自己许多启发的。”也正是凭着这土味,艾思奇成了“人民哲学家”。
抚今追昔,我们的时代还要不要艾思奇曾经奉献的“干烧的大饼”?答案不言而喻。事实上,自马克思主义输入中国以来,大众化和中国化的进程一直方兴未艾。回顾党的奋斗历史,可以清楚看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贯穿了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过程,历来是我们党的理论建设的重要内容,历来是我们解决时代课题的锐利武器。最近,在纪念艾思奇同志诞辰100周年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座谈会上,刘云山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行了科学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中国化、时代化为大众化奠定前提和基础,大众化是中国化、时代化的目的和归宿;中国化、时代化每前进一步,大众化就要及时跟进一步。这是新时代的努力方向,需要我们像艾思奇那样,孜孜不倦,矢志不渝,将“大众化”的理论魅力发扬广大。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深刻变动,热点难点问题层出不穷,但人民群众对解疑释惑的渴求没有变,对掌握真理的追求没有变。就业难、上学难、就医难该怎么看,房价过高该怎么看,分配不公该怎么看,干部腐败现象又该怎么看,什么样的方法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在这些现实问题上,人们依然有某种理论运用的饥饿感,依然需要“干烧的大饼”来解饥。当下,理论的大众化就是要脚踏实地,关注现实,了解群众所思所想,在解释疑难问题中满足群众需求。理论大众化的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大众需求的程度。干部群众对理论的需求,说到底就是渴望自己所关注的问题能从理论上得到解答。近几年来,我国也出现了不少像《理论热点面对面》等好的大众理论读物,它们深入浅出地回答了干部群众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自然,理论大众化的过程除了解饥的养料,也要有可口的口味。艾思奇那样的文风仍旧是群众接受、理解乃至运用理论的催化剂。只有以亲近群众的方式、以群众熟悉的语言宣传理论,才能真正让群众听得明白,让他们心悦诚服。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改进文风问题得到了相当重视,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在有些地方和部门,理论宣传还是存在形式僵化呆板、空话套话太多、语言枯燥乏味等问题,使理论大众化的效果大打折扣。可以说,好的文风极大拉近了理论与群众的距离,而坏的文风则在理论与群众之间制造了重重隔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常谈常新的时代课题。艾思奇那个“干烧的大饼”的比喻,是他取得成功的秘方,也给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留下了宝贵的启示。我们应该深切体悟其中的精神实质,并大力加以弘扬,把科学理论的旗帜越举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