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晚,深圳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交响山歌・客家新韵》,吸引了众多北京音乐界、文艺界人士前来观赏。
《交响山歌・客家新韵》的吸引力来自于它的创新性和艺术含量。这部作品是首次把原生态客家山歌引入交响乐创作的一次尝试。作曲家王宁以客家最具代表性的民间音乐――山歌为素材,运用独唱、重唱
办大事不输大乐团
对于《交响山歌・客家新韵》的意义,音乐界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著名作曲家吴祖强说:“这部作品把交响音乐的概念,与山歌的特点融合到一起,但又不是从交响乐的角度进行构思,这两种互不相干的东西融合得很融洽,很舒服。”著名作曲家王世光说:“把即兴创作、节奏自由的山歌进行交响化,这是一个难题,但又为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发挥才智的机会。这种大俗大雅的结合,本身就是文艺作品追求的境界。”
这样的评价,对于深交来说并不鲜见。新世纪以来,深交每有新意向、新动作。2006至2007年,深交连续举办“中国音乐博士生交响音乐新作品音乐会”,大力推广国产作品。2006年,深交大胆创意,推出梵贝交响乐《神州和乐》,在上海首届世界佛教论坛首演,之后又在北京、广州、香港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演出,在国际佛教界产生很大影响。2007、2008年,深交自筹资金,举办“本土交响乐、室内乐新作品征集比赛”,被看作“地方乐团办全国大事”。2009年,深交又推出多媒体交响音乐会《思念》,以纪念邓小平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逝世12周年。
体制上不走寻常路
再往前追溯,从1982年成立至今,植根特区的深交走的是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团长陈川松把“追求一流,服务大众,把音乐深入到深圳的千家万户”作为理念,化为全团的行动目标。深交经历了被称为“土匪团”的散乱时期,在全员聘任制之后,既没有沿袭党委领导下的团长负责制,也没有盲目实行当下流行的艺术总监负责制,而是从深交的实际出发,实行了“复合型领导”体制,即由团长与总监分工负责制。
实践证明,这个体制在深交行之有效。指挥家张国勇、俞峰先后担任艺术总监,与团长陈川松密切合作,在乐团的改革期发展期注入了活力,强化了理念,形成了规矩,使之走上了坦途。
聚人才冲刺“一流乐团”
与深交合作过的中外指挥家、独奏家、演唱家不在少数。深交的领导层很早就意识到交响乐这种艺术对于人才的依赖性,所以深交不以身为地方乐团而限制自己的视野,不以经济拮据而束缚延揽人才的雄心。目前深交的演奏员中,来自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波兰、土耳其的外籍演奏员有13人,从国外学成的留学生有17人。乐团首席张乐,就是乐团从美国引进的原大都会交响乐团首席;现任音乐总监爱德华,也是德国柏林音乐学院的教授。
长笛首席马勇对记者讲述了他从美国来到深交的经历。他曾于13年前从中央音乐学院到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学习,硕士毕业后到路易斯韦尔交响乐团任长笛首席。一次网聊中,在深交供职的同学问他是否愿意回国工作,于是他在2009年3月回来与深交合作并考察回国的可能性。一个星期之后,他深为这里的团结、热情、有追求的氛围所感染。当年5月,他举家回国加入了深交。
说起深交,团长陈川松不卑不亢。作为一个不断追寻职业精神的交响乐团的掌门人,他深知要走的路还长。从这些年的经历中他深深感到:只要想做事,就能做成事;只要有人才,就有高水准;只要追求,就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