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正在邮件里提醒:“注意浦东的‘软收获’。各特区都有不同的亮点,浦东的这个亮点,被很多记者忽略了。”这等于是替这篇专访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浦东开发,被世人誉为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传奇”。赵启正,这位中共上海浦东新区工委首任书记、新区管委会首任主任,亲身参与了新区最初的崛起,并由于将浦
赵启正回忆,浦东开发伊始就提出“浦东开发不只是土地开发、项目开发、经济开发,更是社会开发,即争取社会的全面进步”。这种思想,对战略投资者特别有吸引力――优良的社会环境,能保障他们事业的长久发展和利益。
社会的全面进步,就是“软收获”或曰“软成果”吧。
浦东新区成立之初,一个叫“社会发展局”的机构让人眼睛一亮。这是当时的浦东管理委员会依照精简、统一和高效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其管理职能包括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科技、体育、民政和社区管理。社会发展局较多地承担了社会开发的政府责任。
赵启正说,人们对浦东前20年发展的“硬成果”――城市基础设施和经济数据往往比较注目、注意总结,而对浦东开发的“软成果”――开发理念、方法论和社会数据容易忽略。把浦东新区发展中丰硕的“软成果”提炼出来,加以总结,一定会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比如,陆家嘴中心绿地是上海市区第一块拆掉旧房建成的绿地。如果按当时1平方米300美元批租的话,10万平方米就是3000万美元。另外,1500户动迁,1户20万左右,花了3亿多,再加上修这个绿地,加起来是7亿多。但是这块绿地解决了1500多个困难户,又成为浦东的绿肺,提高了附近的地价,改善了周边写字楼的环境。绿地下面还规划了地下停车场……
赵启正认为,这就是一种社会全面的进步,体现了浦东开发是社会开发的重要思想。
1995年,费孝通副委员长来浦东考察。赵启正向他汇报:上海市的城市化过程用了100多年,需要几代社会学家连续考察,才能完成对此过程的研究;而浦东的城市化过程可能仅需10至20年就能完成,一代社会学家就能有幸观察到全过程。赵启正请求费老从社会学视角给予学术力量的支持,“浦东呼唤社会学!”费老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浦东呼唤社会学”这句话感动了他,他以行动来表达这份感动――及时派出博士生,来浦东研究开发中的农民问题,并取得了优秀成果。
浦东就是这样,渐渐成为研究中国经济、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典型案例和观察窗口。
赵启正转述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评价:你们最宝贵的不是建成的那些大楼、现代化工厂,而是你们的国际公共关系。最初的投资者风险多大,对你们的信任感最可珍贵。所谓公共关系,就是机构的社会关系,政府也有社会关系――我们是不是被投资者所信任?
请赵启正罗列一下浦东的“软成果”。他说,浦东的开发者们在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跨国合作、人才培养、改革政府职能等方面,证明可行的一些思路和经验,都可以列入“软成果”的范畴。如:“浦东开发不只是项目开发,更是社会开发,是争取社会的全面进步”;“法规和规划先行”;“各种产业中,金融、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先行”;“市区的形态开发服从于经济社会的功能开发”;“在开发中不仅吸纳世界的资金和技术,更注意吸纳世界的智慧”;“不仅顾及城区的开发,而且与外部(长江三角洲、浦西)联动,城乡联动开发”;“严格按城市规划使用土地,‘惜土如金’”;“要实现精兵简政,必须先‘简政’而后‘精兵’”以及“廉政勤政也是重要的投资环境”等等。这些“软成果”中,都包含了实施的具体规范。
浦东开发周年系列访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