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党都要关心党的建设

2010-04-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李慎明 我有话说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决定》在总结我们党执政60年的六条基本经验时,把“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

水平”放在了第一条。牵牛要牵牛鼻子,治国治党就要抓关键。《决定》阐述的治国关键在党、治党关键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论断,抓住了我们治国治党的根本。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取决于引领、指导这“五位一体”建设的党的建设。党的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不是并列关系,而是统领和被统领的关系。党的建设具有决定性和根本性。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和切实加强党的理论建设。理论正确,党就坚强,政策就正确,思想就统一,经济就发展,社会就稳定;反之,就会引发政策失误,思想混乱,全党涣散,最终导致经济停滞甚至倒退和社会动荡,甚至会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打‘内仗’”。

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运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我们必须坚持;如果抛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就必然走到邪路上去。这不仅对我们党是重大的灾难,而且对我们国家和各族人民也必然是重大的灾难。另一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一定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必然会给我们带来重大的损失。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着内在的高度统一。坚持与创新,都不可偏废,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无数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所得出的根本经验。

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我们党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是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我们党的建设理论十分丰富,归结为一句,就是要确保党始终不变质,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走在时代前列。

回首历史,遥望北疆邻国,20世纪90年代之初那个执政了74年的苏共大党竟然自行宣布解散,大国强国随之也轰然坍塌。这一殷殷之鉴永远值得我们记取。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我们党要想长期执政,就必须永葆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从根本上说,就是在任何情况下和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为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执政地位的核心与根本基础。

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成功。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大业也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但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是个大党、大国,理应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我国和我们党的理论工作者,也理应为党的建设理论多作一点贡献。笔者结集出版集子,并不揣陋见谈出这个看法,是期待有更多的人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更多一点关心我们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理论建设。

经济全球化正在深入发展,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世界经济看似走出低谷,但新一轮更大的金融乃至经济危机极有可能就在这看似走出低谷中酝酿与集聚。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必然带来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动和世界文化格局的深刻改变。这将为我们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百年不遇的新机遇,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十分严峻的挑战。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关键在我们党。我们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及时抓住当前这一大好机遇,正确应对长期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使中国共产党为世界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是作者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党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写的自序,本报有删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