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东乡最美的马兰花

2010-04-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宗立 特约记者王兴东 我有话说

“隔山能搭话,握手得半天”。在大山深处的甘肃东乡族自治县赵家乡甘土沟村,有一个为了山里孩子而设的教学点,教学点上,有一个一心为了山里孩子的女教师,她的名字叫马兰。

今年37岁的马兰,1993年8月从东乡民族中学毕业后,在家乡的赵家小学当了民办教师,一干就是10个年头。2003年,为了在全县普及初等义务教

育,东乡县在全区无校村成立了56个教学点,马兰随即被调到这些教学点之一的甘土沟教学点任教。

来到偏僻的甘土沟村,马兰傻眼了。说是教学点,其实就是一块空旷的晒麦场,既无教室,也无办公场所,眼看就要开学了,孩子们在什么地方上课呢?

“不管什么原因也不能耽误孩子们学习。”马兰决定露天教学。没有桌凳,她把自家的木凳拿来让学生们坐;没有黑板,她把自家的门板拿来写字。因时常遇到刮风下雨天气,上课也没有时间规定,她吹响的哨声就是孩子们上课的铃声。

一个学期过去了,修学校的事还没有着落,马兰心里非常着急,便和家人商量把自家的1.6亩承包地捐出作校址,自己掏钱买来木材,全家一起动手修了4间简陋的校舍。

在农村,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看着马兰拿出自家地修起来的学校,村里有些人还不相信,就去县教育局问情况,一问才知道是马兰自己筹资修的,心里非常感动。

看着自己的学生从露天走进教室,马兰悬着的心才落了地。但由于办学条件艰苦,马兰和她的同事依然在校园里露天办公了一年多,备课,批阅作业,从不叫苦叫累。正如马兰所说:“每当走上三尺讲台,面对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想想村子里又少了几个‘睁眼瞎’,就把所有困难忘得一干二净。”

当时,马兰每月只有164元的微薄工资,但她对学生总是热心相助,不时买来作业本、铅笔等学习用品,送到贫困生手中。每天中午,她都替孩子们烧开水,和孩子们一道啃干馍。她还学会理发的手艺,时常给孩子们梳头理发。

“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长流水。”对学生的爱,马兰更多是体现在教学上。为上好课,马兰经常查阅各种书籍资料,钻研教学业务,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面对面批改作业,手把手纠正错误。她还因地制宜开辟了“第二课堂”,教高年级学生如何做饭、做馍、炒菜、缝制简单的衣服,解除了许多家长“书没念好又不会干活”的后顾之忧。

然而,对马兰来说,比建校和教书更难的事,是让村里的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入学,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由于当地经济落后、群众文化水平低,个别家长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马兰总是见缝插针地动员家长,给乡亲们讲述学习文化的作用和好处。

有一次,一位不识字的老大爷拿着一封书信找马兰代读,马兰遂让老大爷正在上二年级的孙女当面来读,有些不会读的字,马兰在一旁指导。听着小孙女结结巴巴地念完家信,爷爷开心地笑了,从此逢人便说:“不管丫头、尕娃,读了书才是好娃。”

如今,甘土沟教学点越办越红火。7间崭新的教室和教师办公室修起来了,校门、围墙、厕所等附属设施配套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启用了。而且家长们教育观念的逐渐转变,尊师重教的氛围在甘土沟村日益浓厚。

任教16年来,马兰年年受到东乡县的表彰奖励,先后被评为东乡县优秀教师、东乡县骨干教师、陈香梅基金会优秀教师、甘肃省“十大杰出青年”……

每到五六月份,甘土沟教学点周围的山地里,总是盛开着蓝紫色的马兰花,它们耐寒耐旱,对环境的适应力极强,花语是“爱的使者”。

乡亲们说,马兰就是东乡最美的马兰花,质朴而淡雅,给山里的孩子们带来了爱和希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