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升华了人性之美】
艾克拜尔・米吉提(哈萨克族,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中国作家》主编):
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突然降临,它虽然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毁灭了家园,但是使玉树这个偏远地名,瞬间成为国人心
胡锦涛总书记中断国事访问回国部署救灾,立即飞抵玉树,同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灾工作。灾区藏族群众握着总书记的手,无不感动和获得巨大鼓舞。温家宝总理深入玉树地震灾区考察灾情,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工作。而在地震的当晚,回良玉副总理率领救灾指挥部全体成员抵达地震灾区现场办公。
迷彩(战士)橘色(救援队)、白色(医生)、蓝色(帐篷)、红色(红旗、标语)成为人们关注的色彩,也是最暖人心的色彩,最充满希望的色彩。
解放军、武警战士,公安、消防队员,医生、护士,学生、志愿者,甚至僧人们也加入了救援的队伍,与战士们并肩挖掘,搜救被地震废墟掩埋的人们。
特别是来自宝岛台湾的医疗救护人员,他们发自肺腑之言,让人感受到什么才是情同手足的同胞之情。
四面八方的救援队伍和救援物资,通过空运、公路、铁路(只能抵达西宁)源源不断地运抵灾区。确实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各地赶赴灾区的救援队,实施成功搜救,这的确让人感动。
面对灾难,人性之美进一步获得了升华。上下一心,团结一致,人间大爱温暖着玉树,洋溢在祖国的大地上。有强大的祖国,有充满爱心的人们,坚强的灾区人民一定能够战胜灾难,重建美好的家园。“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已成为最给人希望和力量的语言。
聂鑫森(湖南省作协副主席):
中华民族个别群落的灾难,就是全民族的灾难;中国大地个别地区的痛苦,就是全中国的痛苦。当玉树地震发生,逝者之多,伤者之众,灾情之烈,又一次击痛了所有国人之心。
扶贫济困,救死扶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素来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与责任。这种美德与责任,植根于一种博大的爱,即:爱他人的本质是爱自己,爱生命的本质是爱人类。
在我栖息的城市株洲,与玉树相距遥遥,当地震的消息传来,全城为之震惊、痛惜,尔后便迅速行动起来。第一批驰往玉树的救援车队,满载各种专业人员、医疗器械和物资,日夜兼程而去。领队的是全国人大代表、著名企业家刘晓武。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他率领的救援队,也是株洲地区最早赶去的。
大爱,出自大情怀。
一方有难,八方救助;一国有难,众国驰援。人不分男女老少,地不分南北东西。因为,任何一种灾难,都是对生命的挑战,都是对人类的挑战!
【大爱是中华民族的基本品格】
阿成(小说家,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黑龙江作协副主席):
4月20日晚,我看了央视的抗震救灾募捐晚会,非常地感动!可以说,这次大型募捐活动更加集中地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美的民族秉性和灿烂的传统美德。历史作证,这种手足之情和民族之爱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品格之一,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56个民族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无论哪里有了困难,无论什么地方遭受到了自然灾害,都会牵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互相帮助,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已经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神圣的职责。
广大人民群众就是在这种伸出援手、献出一份爱心的同时,使我们对中华民族的未来更加具有信心,更加坚定了我们自强的信念,让我们的灵魂在爱的传播中,在爱的沐浴下得到升华,获得平静,获得力量。我非常赞赏水均益同志作为这场晚会的一名接线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段话,他说,“哪怕你没有钱,仅表达一个心愿,也是好的。”的确,只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紧紧地团结起来,手挽手,心贴心,就一定能够克服重重困难,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阎纲(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顾问):
玉树裂,全民救灾,国旗含泪低垂。
“人是世界上第一最可宝贵的。”“正是人才是至高无上的。”救人要紧,刻不容缓!
康巴汉子不顾家人遇难,奋力救人,6天来只睡五六个小时;香港义工阿福带病救出孤儿,自己永远地倒下,他说过:“死在救人的路上是上天赐的幸福……”,这才是“纵做鬼,也幸福”。
生与死的搏斗,考验着传统的美德和人的顽强,绝不放弃,哪怕他们奄奄一息。
一个个生命奇迹出现了,惊天动地。
冰雹风雪,天寒地冻,高原缺氧,他们睡在冰冷的土地上。
“毁家纾难”历来为世人所称颂,中华美德在血泊中生发,如日月之经天。
高原上举行葬礼,碧血烈火,僧侣们为死者超度亡灵,山河为之动容。
仁者爱人,爱护人的生命,敬畏人的尊严。
今天的汶川就是明天的玉树。玉树不死,人民万岁!
【了不起的社会进步】
穆涛(作家,《美文》杂志常务副主编、西安作家协会副主席):
国家哀悼活动仅是一天,却是了不起的社会进步。4月18日,波兰为飞机失事的总统夫妇举行国葬。21日,我们为玉树地震遇难的同胞而国哀。我们是在以人为本,以普通人为本。在天降的灾难面前,人都是渺小的,老天并不以人的职位而区别对待。
天灾,是需要人们合心合力去承受的。合心,是自然而生的爱心的融合。2008年汶川地震,今年西南地区的大旱灾,这次的玉树地震,中国人表现出的爱心都是感天动地的。
但天灾之下的爱心要慎而再慎地对待,这是国人情感的底线。朴素的东西,不宜奢华着对待。哀悼活动的意义在于要使爱心保持下来,因为如果缺少爱心的话,盛世也要打折扣的。多年前,毛泽东主席讲过“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是一句有哲学高度的话,一切竞争要在尊重大环境的前提下进行。
爱心,是需要倡导的,但怎么倡导是见水平的。孔子倡导得好,孙中山倡导得也好,都是好在哲学层面上。“倡导”这个词,需要认真研究。
徐虹(记者,《中国青年报・读书周刊主编》):
在废墟的最底层,全是黑暗,全是沉积,全是绝望。这时候远处一点点声响的方向,洞口忽然透过一点光,一双手或者很多双手慢慢地伸下来。这正是生命复苏的时刻,大悲和狂喜交织,还有死与生,爱和痛,暗和亮――玉树上演着一幕幕人生终极剧。玉树的人们在脆弱的极端时候,感受到了救助和温暖的意义,感受到生,感受到痛,还感受到活着的意义和爱的意义。
救助的人群中有战士,有香港义工,有许多个陌生人。在人的内心深处存留着一种印记,这印记即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比如以仁为本,比如博爱,比如救人一命能成佛,比如见死不救便成恶,等等。还有许多。
千百年来,生命传承延续。在人性最脆弱的时候,往往最能激发出爱与坚持的能量。因为它们如同一种文化的底色,其实已经隐藏于中国人的内心和血液中,很多年。
【海外同胞,心心相系】
林希(天津作家,正在美国探亲):
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的消息,第一时间就在在美华人中间传开了。
身居国外,不可能亲身参加救灾活动,但在美华人对玉树强烈地震的关心,充分表现了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这里的中国人都知道玉树是藏族同胞聚居的地区,这里的中国人对藏族同胞充满着无限的感情,我儿子的专业是化学制药,他却正在自修藏语,而且颇有进取。我问他在美国用得着藏语吗?他理直气壮地回答我说:藏语是中国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藏语的中国人在国外更受人尊重。
正是怀着对藏族同胞的这份深厚感情,我们一家人对玉树地区抗震救灾进度也更关心。因为时差,我们是在凌晨3时收看到中央电视台募捐晚会的,感人的募捐场面感动着我们。更重要的,当我们看到中国政府和全国同胞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已经使玉树灾区得到救助,我们更是感动得热泪盈眶。
不必讳言,国外也有几个不怀好意的人。但对于这次玉树地震的抗灾行动,国外媒体绝对做了正面报道,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抗震救灾中的实际行动,使那几个不怀好意的人只能哑口无言了。前不久,美国附近的一个国家发生了强烈地震,因为救助不力,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而玉树的抗震救援行动,极大地恢复了全世界人民战胜不可避免自然灾害的必胜信心。
感念祖国,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于玉树地震的救灾行动,使在海外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骄傲!
林湄(荷兰华人女作家,荷比卢华人写作会主席):
每当在电视上看到大陆同胞在自然灾害面前表现出万众一心、不怕艰难、救死扶伤的可歌可泣事迹,便深为感动,热泪盈眶:与受难和赈灾的人们同感受同哀荣;为战斗在前沿的英雄们骄傲;为同胞的灾难低头祈祷,愿他们跨越难关,坚强活下去!
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比生命更神圣更宝贵,但天灾人祸死亡及一切不可知是宇宙的秘密,故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事实证明,人类在浩瀚宇宙面前不仅是有限、脆弱的,且无人可预知自己未来的福祸,鉴于这种无奈,所以西方《圣经》提倡“爱人如己”,甚至要“爱你的仇敌”的大爱精神。我们中华祖先也不落伍,倡导“仁者义之本也”(《礼记・礼运》)、“古之为政,爱人为大”(《礼记・哀公问》)。可见,知明、仁爱、勇敢,是人类共同美好的愿望,也是天下通行不变的德行。可惜,社会繁荣科技昌明附带而来的喧闹、功利和浮躁,将人性中的良善渐渐地消减或隐埋了,以至于在安适的日子里常见许多不公不义的现象。
两年前的汶川和这次的玉树地震灾难中,国人不分族群、性别和老少的勇敢抢救行为,就是对生命的尊重。这种精神值得赞赏和发扬光大,因为人天性具有恻隐之心,何况“仁”、“善”、“爱”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也是利以平民,安邦定国之大节。
【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陈剑晖(学者,华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散文中心主任):
上次的汶川地震以及这次的玉树地震,国人所表现出来的同生死、共患难的气概和人性美,使我对我们中华民族有了新的认识,并获得了更多的信心。是的,灾难是历史的燧石。在地震浩劫的剧烈砥砺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却迸发出新时代的万丈光焰。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它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传家之宝。如孟子就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国古代哲人一直追求由骨肉亲情所衍生的“亲亲”,追求由仁民之爱而推广的众生之爱。在先贤看来,唯仁者能爱人,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清朝初年著名学者顾炎武更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正所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也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精义。
我们看到,在这次地震中,曾经迷路了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终于找到了归路。香港义工勇救他人的精神,唐山农民自费救援的佳话,全国民众的慷慨解囊,赈灾晚会上的大爱无疆,以及500僧侣徒手挖出60名幸存者,怀孕妻子被埋受伤丈夫嘴对嘴给妻子喂水,一位母亲用头替孩子挡住砖头遇难等一幕幕催人泪下的故事,深深震撼了我们的心灵。的确,越是苦难越是艰难,越能激发人性深处的大善、大美、大真,大爱,这种感动的力量虽然有时久违,但在苦难中爆发,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人性底色中那永远可贵、不会消逝的光芒。
张志忠(学者,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中华民族能够穿越数千年的风风雨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而生生不息,瓜瓞绵长,是因为像鲁迅先生所说,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坚强的脊梁在,有坚韧不拔、超绝苦难的传统在。
第一要生存,第二要温饱,第三要发展,看似一种最底线的价值尺度,却又是非常具有现实的针对性,而且至今仍然具有普泛的社会指标性意义。我想,鲁迅先生的思索和弘扬,是我们面对包括玉树地震灾难的重要精神资源,也是我们应该予以继承的优秀民族传统。
记者手记:
灾难倒下去,民族站起来
从历史的烽烟一路追溯上去,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在列强侵略、自然灾害频仍的一次又一次击打下,真可谓灾难深重,连外国媒体也感叹我们民族的多灾多难!可是在这些超常、超大、超强、超重的磨难面前,每一次,都是灾难倒下去,我们英雄的民族站起来!
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建立新中国的长征中,在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我们继承了祖先的优秀传统,又致力于建设当代中国人的文化精神,从而做出了属于我们当代人的历史新贡献。
绵绵五千年的中华民族,依然是青藤浓荫,老树繁华,生机盎然,后继有人!
我们的家园,祖国的事业,民族的繁荣和富强,中华文化的精魂,尽能薪火相传!
4月19日,在玉树民族中学操场,罗正义在和帐篷小学的学生做游戏。成都特警罗正义4月14日下午接到命令随队赴玉树震区开展救援。在15日前往玉树的大巴车上他收到妻子“顺利产下一男孩、母子平安”的短信,罗正义抵达玉树后,立即和同事们投入到救援工作中。新华社记者丁海涛摄
4月21日,玉树女孩成林巴措(左)在教妹妹认字。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