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世界读书日”进入我国公众视野的时间并不长,但近年来,在中国,这一天已经确确实实成了“读书人的节日”――遍布全国的与阅读有关的广场活动引来读者无数、城乡新华书店里的人们摩肩接踵、各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举办的读书讲座一票难求、赠一本书给友人成为一些年轻人的时尚……第七次全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
在推动全民阅读的社会氛围日渐形成的今天,更多的人在思索,如何能把全民阅读从理念推广,更进一步化作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信阅读的力量
王文丽(哈尔滨第三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我之所以不断向孩子们推荐读书,是因为我相信阅读的力量――我自己就在读书中汲取到终身受益的滋养。说实话,从小学到高中毕业,除了偶尔装装样子,我没怎么写过作业。但我酷爱阅读,从小学二年级就看了高中语文,在高中时已经“看完了”学校图书馆。同时,正是高三那年读到的一本《居里夫人传》,激励了我的人生,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回想起来,在我的生命中,点点片片都是有关书的温馨而美好的记忆。
我的“师傅”曾经对我说,“一个人在书香中浸润既久,怎么能不像块水晶呢”?是的,在一个书香满怀的老师周围,一定会氤氲着一种独特的人文气息,举止自会有气韵,生活定会呈自在,由此,学生的欣赏、崇拜、羡慕、模仿、好奇、信任、依赖,就都可能成为你引导读书的契机。
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需要老师的引导,比如,我在讲课时谈到西方文化,会说“它的源头就是两个苹果的故事”;讲到中国古代文学,我会问“你们知道中国古代有哪六部作品是才子必读书吗?”通过这样的诱导,吸引他们去读荷马史诗、读经典名著,去探索书本中的大千世界。
阅读从家庭开始
王林(儿童文学博士、儿童阅读研究专家)
如果在前些年,在被人们问到今天的孩子们为什么不读课外书时,我也会想一些理由,比如,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太重了。但这些年,我的观念开始发生了变化,孩子们课业负担的确不轻,但是,即便把他们的课业减下来,他们会把时间投入到阅读中,还是跑去看电视、打游戏机?
阅读,就像呼吸一样,应该成为人们生活的习惯。只有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才能有阅读的渴望,也才能真正成为一种终身学习。
从这个意义上说,呼吁全民阅读,需要重视“根部的力量”,重视家庭在阅读中的作用,只有这样,全民阅读才不会随着读书日的过去而过去,才能真正在全社会扎下根。
国际上通常把阅读分成两个部分――在9岁以前,是“学习阅读”的阶段;9岁以后,就是“阅读学习”――通过阅读进行独立学习――的阶段。在我看来,如果在孩子3岁以前,家长还没有开始对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就已经有些晚了。
全民阅读,关键是让全民从内心深处热爱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
汤更生(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长)
在美国,孩子们是“爬进图书馆”的――从小就让孩子置身于一个读书的环境;在欧洲,会有图书馆人走到每位母亲身边,为刚刚出生的婴儿建立一个“阅读卡”。
近百年来,由于战争等各种历史和社会原因,我们中国人的阅读环境遭受了很大破坏,在很多人那里,阅读习惯形成了“断层”。我觉得,重新培育起国人的阅读习惯,不能忽视母亲的作用。
有一个场面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一个餐馆里,在候餐的时候,一位奶奶带着她的孙女在静静地读书,那种感觉非常好,很让人羡慕。作为一个母亲,我也很期待:在每个周末的午后,抽出时间和孩子一道,安静地享受阅读的乐趣。
成功经验可借鉴
徐升国(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负责人)
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全民阅读都被上升为战略工程加以推动。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国外基本上把阅读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学龄前的亲子阅读。这一般在孩子6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了。这时的阅读手段主要是玩书、看绘本,我们中国人往往喜欢给孩子讲故事书,同样是很好的方法。在这一阶段的阅读,并不看重它的教育意义,而更多地培养孩子的读书乐趣。目前,从英国开始的“阅读起跑线”活动,已经拓展到世界上12个国家和地区,在亚洲,日本、印度、泰国都参与其中,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第二个层面是校园阅读。在日本,学校在每天上课前,要为孩子们留出10分钟的阅读时间;美国更是推出了以阅读为主轴的教育改革方案,这不仅是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更被看作是对他们自身能力的塑造。
第三,在全社会营造读书的氛围。设立“读书日”、“读书节”,开展各种读书论坛活动都是一些非常重要、十分有意义的手段。除此以外,很多国家还建立了政府拨款与社会捐助相结合的阅读基金会的机制,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比如,在英国。有这样的基金支持,每个孩子在3岁前,都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获得总价值60英镑的免费图书、每个青少年每年可以获赠1英镑的购书卷。不仅如此,在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世界上很多国家,还通过立法,推广全民阅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