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集聚 建筑 科技 理念

2010-05-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李韵 我有话说

瑞士馆被神奇的红色“幕帷”包裹,幕帷不仅可以自然降解,还会随风发光。本报记者赵洪波摄

今天,承载着中华民族梦想的上海世博园终于向全世界张开了

怀抱。上午8点20分,“朋友从四方赶来,在一起把春天剪彩”,热情洋溢的上海世博会会歌《世界在这里相聚》拉开了开园仪式的序幕。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与国际展览局主席蓝峰共同启动那颗神奇的开园按钮时,这里俨然成了一片沸腾的海洋,上海世博园184天的精彩旅程正式开始。

一滴水似乎微不足道,但当成千上万的水滴聚集到一起时,便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就是集聚的效应。这种效应在世博园充分释放。

精美建筑的集聚

来到上海世博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彩纷呈的建筑艺术。

你能想象出一幢建筑穿上“裙子”的情景吗?西班牙人给了我们最美的诠释,他们让弗拉门戈的裙摆在这里舞动,场馆外墙的藤板全部由手工编成,馆内以竹子和半透明的纸为装饰材料。在别致的“城堡”,你见到的将是另外的美景:蓊郁的树木,盛开的鲜花,潺潺的流水……卢森堡这个美丽的“千堡之国”把最具特色的景观――森林与城堡带到了这里。

漫步在世博园,眼前所见皆是这样一幅幅充满异域风情的艺术画:除了各个国家颇具特色的展馆,丹麦的小美人鱼、捷克的浮雕、法国的“思想者”……让你目不暇接。

翻开历史,我们赫然发现历届世博会其实都是建筑的“群英会”: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水晶宫轰动一时,开创了建筑工业化的时代;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埃菲尔铁塔和机械馆堪称建筑史上的里程碑;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节日广场和太阳之塔成为标志性建筑,并推动了膜结构的发展……这些经典的世博建筑不仅推动了建筑艺术的发展,更因为其汇聚了人类文明的智慧,折射了时代与文化的光辉,而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记忆和宝贵的文明财富。

如今,上海世博园的建筑不仅继承了一以贯之的艺术感,更开辟了新的建筑风格和理念。入驻园区的各国建筑,共同将低碳、绿色与环保理念尽情发挥。传统中式建筑斗拱式样的中国国家馆,能耗可降低25%以上;挪威馆由15棵形态各异的“树”支撑,让人呼吸到来自挪威森林的清新空气;“柳条编织的篮子”装进西班牙人对于“绿色建筑”的奇思妙想,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太阳能;2.5万块“冰”构筑起芬兰馆的外墙,雪白的“冰块”由木塑复合环保材料制成,可回收再利用……

对此,有专家指出,各国建筑汇聚一堂,既是同堂竞技的过程,更是一个互相启发、互相影响的过程。在这个灵感激发与碰撞的过程中,每一个参展的城市都将受益。不仅如此,栩栩如生、活泼多姿的建筑集聚更预示着文化的交流,鼓励着人与人之间从容的交往,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唤醒居民的和谐愿望、亲善力量和创造的冲动。

尖端科技的集聚

今天,在耗资10亿元的“月亮船”沙特馆,你可以体验全世界最大的IMAX3D影院的魅力,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在悬挂于影院空中的步道上走动,从不同角度体会巨幕电影的震撼力。

在日本馆,你可以近距离聆听机器人为你带来的美妙动听的小提琴音乐。

在中国馆,你可以在人物会动、光影变换的幻觉中回到《清明上河图》的时代,完成一次心灵远游……

行走于世博园,很容易会有一种恍惚感,不知身在何处,不知所处何年。其实,这种震撼在历届世博会中都有体现,当蒸汽机、海底电缆、电话、电视等新技术、新产品首先在世博会上亮相时,每一次都会伴随着人们的惊讶和欢呼。然而,当它们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时,当初的惊讶逐渐会变为一种习以为常,而我们的社会就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悄无声息地进步着。如今,上海世博园给我们带来了同样的惊喜,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我们今天所见也许会成为明天的生活。

未来其实已经清晰可见。

德国“汉堡之家”,用上了最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无需外输电,也不用空调暖气,室内始终保持25℃恒温。

美国馆的“屋顶城市农场”,将有机垃圾置于屋顶,冬天供暖产生的热能,促进废物分解成土壤,可以种草养花。

在中国江苏馆,当你走过一道拱门,便会看到一棵高4.5米、有13个“枝丫”的光电“信息树”。观众可以通过手机与信息平台互动,点播江苏省13个城市的风光。参与设计和建造的一位工程师说,应用这种技术,我们可以轻松实现“物联天下”。这就意味着在下班前,你可以通过手机遥控家中的家用电器,等下班回家时,炉灶上的开水已经沸腾,房间的暖气也已经打开。

有关专家说,通过世博这个平台,科技成果的集聚效应将使科技的作用成几何倍数的放大,长远地影响人类生活及社会发展。

先进理念的集聚

如果说建筑集聚呈现了艺术之美,科技的集聚开阔了你的视野,那么世博园中先进理念的集聚则可能让你受益终生。

因为这里是人类智慧的盛大汇聚――无论是亚洲、非洲还是美洲、欧洲;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全球189个国家和57个国际组织从世界各地汇聚这里。上海世博会将成为各种先进理念集聚的大课堂。无论是超过2万多场的各国各地风情文化演出,还是300多个充满创意的展馆;无论是光芒耀眼的高新技术,还是园区内每一处独具匠心的建筑,都会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

“今天的世博会,重点已不在于留下什么地标建筑,而是精神层面的思考与启示――人类能够通过世博会对未来发展达成何种共识。”上海世博局相关负责人曾经多次表示。

日本一位叫山田外美代的普通家庭主妇,曾经创下一项世界纪录――2005年爱知世博会上,她入场总数达243次,曾两次中暑,仍不放弃,被日本媒体授予“世博全勤奖”。2009年底,她举家搬到上海。上海世博局感动之余,赠送她在日本发售的首张门票,并邀请她参加今天的开园仪式。是什么让她如此痴迷世博会?这位日本主妇的答案是:“世博会对我来说就是学校。”

今天,当你走在上海世博园,必将为全世界人民的智慧而惊叹――

城市最佳实践区,不来梅公共交通拼车工程为中国交通问题的解决提供可以借鉴的样板,专家说上海如借鉴此法,至少可减少75万辆私车出行,节省750公里长的停车位;世博轴下面的250公里长管道,因地制宜,引入横贯园区的浦江水,天然循环的“空调”使整个通道冬暖夏凉……而马德里公共廉租屋的创新试验项目、成都具备污水净化功能的活水公园、伦敦案例馆原型――全球首个二氧化碳零排放的社区贝丁顿等等,无不具备现实意义。

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将从这里起步。你,准备好了吗?

(本报上海5月1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