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劳动节里的文化风尚

2010-05-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达 王逸吟 我有话说

“五一”,是劳动者的节日。三天小长假里,过一个充满文化味的节日越来越成为大众的时尚。

节日期间的北京艳阳高照,春光明媚,是个游玩的好时机,然而仍有不少人选择去图书馆读书充电。记者在位于白石桥南长河畔的国家图书馆采访时看到,这里前来借书、阅览的读者络绎不绝,多个阅览室里座无虚席,借阅检索大厅里

几十台检索电脑前都排满了人。

国图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两天虽然是节假日,但早上9点开门之前,就会有不少读者排队等候,其中大多数是首都高校的大学生。

“这里环境好,更重要的是书籍刊物丰富。”中央民族大学的研究生刘静面前放着好几本大部头的专著,她正在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查阅资料。她说,周围的同学们之前都在忙着找工作,现在大部分都签约了,刚好利用这个假期写毕业论文。

在一层大厅,记者看到一位家长正带着孩子四处参观,小家伙东瞅瞅、西望望,一脸兴奋。这位家长表示,“平时国图是不对儿童开放的,今天正好赶上法定节假日,特地带孩子来受受熏陶,体验一下气氛,爱读书的好习惯必须从小培养。”

五一期间,北京大学的图书馆里也是座无虚席。书桌前,同学们或凝神阅读,或细心演算。电子阅览室里,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周婧正端坐在电脑前,仔细地检索电子文献。她告诉记者,班里绝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外出,“以后像大学里这样系统学习的机会可能不多了,我们都很珍惜,希望为学生时代划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除了图书馆、书店,影剧院、音乐厅等文化场所也是很多人假日里的好去处。

夜晚的国家大剧院散发着点点光芒,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

“五一”期间,莫斯科大剧院访华团是这里的“主角”。作为第十届“相约北京”的开幕大戏,莫斯科大剧院访华团以400余人的豪华阵容,在国家大剧院连续上演了《法老的女儿》和《堂吉诃德》两部芭蕾名作。仿真法老雕像、巨型荷兰风车、上千件奢华的芭蕾服装……仅是这些舞美就让走进大剧院的观众们赞叹不已。

与此同时,在国家大剧院的音乐厅里,国家大剧院合唱团也迎来了成立之后的首场音乐会。5月2日晚,众多观众近距离聆听了这支年轻团队带来的一系列艺术歌曲、歌剧唱段及中外民歌合唱作品,充分领略了合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在大剧院的南广场上,一位刚看完演出的观众告诉记者,“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利用五一假期来看场精彩的演出,不仅放松了心情,关键是获得了精神享受。”

培训讲座,歌舞戏剧演出,图画展览……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五一”期间,北京市各区县的文化馆、图书馆、街道文化站、文化广场,精心策划了近70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大大丰富了首都观众的节日文化生活,使假日北京的文化味愈发浓厚。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在娱乐休闲中度过的,还有许多人放弃了休假。5月3日上午,在北京工业大学的图书馆里,讲授大学语文的李老师正在浏览学术期刊。她告诉记者,自己承担的是公共必修课,平时的教学任务很重。“这几天正好可以抽出时间来‘充电’,了解最新的研究动向。”

“我昨天的实验做得不理想,还有些缺陷。今天上午想先看看书,下午再进实验室。”在北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间教室里,博士李军正在翻看一本英文专著。他说:“这几天虽然放假,但我们学习和研究不能停。”

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画家韩莉正在为一场即将举行的画展一刻不停地忙碌着。“平时都在为学生们上课,正好可以将这段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她告诉记者,就在今天上午,她还与许多参与画展的艺术家、评论家聚在一起,为展览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这个‘五一’确实很忙碌,但是想着能给大家带来一场有品位、高质量的展览,就觉得很值得了。”韩莉说。

著名传播学者、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所长周鸿铎教授告诉记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大家通过学习知识和文化消费来愉悦身心的愿望更加强烈。而当前,我国文化建设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充分发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了人们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文化活动的权益;同时繁荣的文化市场,则更好地满足了民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节假日也就成为大众集中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最佳时段。因此,五一劳动节出现这样的文化风尚也就不足为奇了。

(本报北京5月3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