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解读“金砖四国”

2010-05-0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在经历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之后,“金砖四国”的经济率先回暖,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快速上升;四国的经济互补性和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正成为一个具有共同愿景的全球性力量。4月15日,“金砖四国”领导人第二次正式会晤在巴西利亚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合作

开放互利共赢》的重要讲话,提出要从战略高度明确合作方向、推动合作进程。湖南商学院大国经济课题组近日特别邀请来自“金砖四国”的学者,就大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发展规律,特别是“金砖四国”的经济发展优势、战略模式选择以及合作的现实基础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政策建议。本刊今日特摘发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以飨读者。

欧阳?(湖南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金砖四国”有共同的利益和愿景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当时人们都将羡慕的目光投向小的经济体,觉得小的经济体或小国好发展,大国的事难办。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了,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金砖四国”“群雄竞起”,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四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占世界总量的14.6%,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12.8%,按购买力平价计量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0%。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从2006年到2008年,四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10.7%,在世界各国中的排位居于前列。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金砖四国”率先走出困境,国际影响力愈益增强。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预言:“金砖四国”将推动2010年和2011年的世界经济增长,而且在未来几年对全球增长的贡献将超过其他新兴市场。

那么,“金砖四国”崛起的现象是否证实了大国经济的优势?国家规模与经济增长应该是怎样的关系?我认为,第一,大国和小国各有优势,小国发展起步较快,容易找到突破口,实现快速发展;大国的经济具有规模性、完整性,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第二,大国和小国的发展是有条件的,因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异,这其中隐藏着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大国经济发展一旦提速,将释放更大的能量,而且更加具有稳定性。“大国效应”主要体现在:国内市场潜力大、国内资源总量大、经济规模大、产品多样性、区域差异性、经济完整性。而大国优势主要源于由“大”而导致的规模经济、差异性、多元结构和独立系统,以及由此产生的分工优势、互补优势、适应性优势和稳定性优势。

作为发展中国家,四国有着共同的利益和愿景,面临着共同的困难和挑战,因此,协同崛起或群体性崛起是一种现实的选择。“金砖四国”已从经济学概念发展成新兴大国的合作平台,应该扩大和深化利益交汇点,构建新型的合作机制。

林跃勤(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金砖四国”的增长与转型

通过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外部资源和市场条件等所谓全球化红利,加速自身发展,是全球化时代“金砖四国”赶超发展的共同特征。但同时,特别需要从大国视角来审视全球化的双刃剑作用以及大经济体对全球的影响,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内部资源的动员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培育。内需主导是大国经济的本质特点,新兴大市场特别要消除内需拉动不足的影响,因此,新兴大国的经济增长应该转型。

“金砖四国”追求赶超式发展的速度、规模应当与质量、结构的提升相一致。从“金砖四国”崛起的历程看,开放条件下新兴大国的赶超和崛起进程不会是平坦的,必然会受到各种危机的冲击。预防和化解危机的能力决定着新兴大国持续稳健赶超的前景。因此,要建立起有效的外部危机预防和治理体系,以确保赶超与崛起进程能够稳健持续地推进。新兴国家受金融危机伤害程度整体上高于发达经济体的事实说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以及外汇储备规模等不是经济危机抵抗力的基本要素,基于创新基础上的良好结构、质量和效率才是经济健康有力的基本标志。为此,中国等新兴大国需要加快调整过去以高代价换取高增长的增长模式,以增长质量效益和结构优化为长期发展取向,提高增长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柳思维(湖南商学院首席教授):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创造和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正在创造世界经济史的奇迹。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六个方面的本质特征:一是宏观战略决策的正确与三大战略的有机结合。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首先是是宏观战略决策的正确,并抓住机遇实施“以经济中心主导社会发展的战略”、“以富民为目标的分步走战略”和“渐进式改革战略”三大战略,这三大战略有机结合,形成整体合力,引导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二是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与宏观调控科学化的有机结合。30年中国经济运行的活力来自于市场化,在经济运行市场化的同时,我国抵御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重视不断完善市场放开后的宏观调控。三是公有制经济主导与经济主体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有机结合。这既区别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模式,又区别于前苏东计划经济模式。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所有制企业的相互并存,形成了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彼此平等竞争,各显其能、发挥优势,大大提高了市场的开放度、竞争度,有利于促进市场的繁荣和生产力的发展。四是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及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有利于提高效率,能从根本上打破传统平均主义的分配格局。五是经济联系的开放性与独立自主的有机结合。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性经济将国际国内市场融为一体,以全球思维推进国际化,以独立自主的大国姿态参与全球化。六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活力与社会大局的稳定相结合。改革开放中在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民主政治实施经验与教训基础上,我国基本构筑了既促进市场活力不断发展,又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的活而不乱的现代政治体制。

诚然,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还不完善,还没有完全定型,仍然处于探索之中。我们要重视这一模式成长中的问题,通过加强制度创新,努力完善中国经济的大国发展模式。

鲁斯特姆・卢列耶夫(俄罗斯联邦政府经济大学教授):

注重以创新为导向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普京内阁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加快经济发展的新经济政策,并着力于转变发展模式和创立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理念,俄罗斯已扭转了长达十年的颓势,开始由恢复型经济转向发展型经济,成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俄罗斯在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发展指数、研发人员数、专利数等指标上的国际优势表明,实施以创新为导向的发展路径是实现大国复兴的可行选择。

俄罗斯的大国复兴有几个方面的优势:其一,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种类多,储量大,已探明的资源储量约占世界资源总量的21%,居世界首位。其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通过推行市场化改革等新经济政策,俄罗斯基本摆脱了转型衰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俄罗斯人类发展指数在177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67位,领先于巴西(70位)、中国(81位)和印度(128位)。其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70%的科技潜力,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

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也面临重要问题:第一,自苏联解体后,人口数量下降较快,人口问题亟待解决。第二,因社会不平等和地区差异导致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日益严重。第三,过分依赖原材料的出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滞后。第四,教育不平等导致人力资本存量存在差异,从而产生收入差距,反过来又会造成人们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

桑托士・班大(印度德里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直面经济发展的现实挑战

印度的经济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管制和许可证时代(1950年至1980年)。印度采取类似于前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模式,该模式导致了全面的进口替代,强调重工业化和国有企业的发展。导致公共部门迅速增加,私营企业数量少且被高度管制,以及庞大的官僚体系。印度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率只有为3.5%,51%的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但与此同时,国家加大了对工程和管理机构的投资,使高等教育获得了较好发展。

第二阶段:变革之风阶段(1980年至1991年)。这一时期,某些产业的许可证制度被取消,技术进口管制被放开,进口方面的数量管制被关税所取代。但因缺乏财政审慎政策,政府对压力集团的巨额补贴所导致的巨大财政赤字,以及海湾战争引发的油价上涨,使印度发生了严重的国际收支危机。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下,印度开始实施一揽子改革。

第三阶段:自由化和改革阶段(1991年至今)。政府开始着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比如:产业政策自由化、贸易政策自由化、放宽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准入门槛、金融部门改革、公共部门私有化、财政监管。印度的改革不是以大爆炸方式进行的,它是循序渐进的。渐进式改革有效地带动了经济增长,增强了经济能力,使得印度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浪潮中表现良好。预计到2011年,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9%。

印度经济崛起也面临一些挑战,如贫困和不平等问题较严重,基础设施亟待改善,素质教育有待加强,劳动部门急需改革及腐败等问题。尽管如此,印度具有实现大国崛起的良好基础,主要体现在:印度银行受到良好监管并且资本充足率较高、强劲的国内需求、大量的新兴中产阶级、人口红利等。发挥大国优势,特别是强劲的国内需求,通过经济改革,印度经济将加速发展。

罗伯托・杜马斯・达马斯(巴西BBA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增强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巴西经济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产业深化时期(1945年-1964年);经济奇迹时期(1964年-1980年);失落的十年(1980年-1994年);平稳发展时期(1994年至今)。

20世纪80年代,受外债危机、经济衰退和高通胀率的困扰,巴西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政策进行了以稳定经济和降低通胀率为主要目标的改革。20世纪90年代,政府仍坚持把经济和社会改革作为主要任务,实施了有效的政策,如1992年实施的国企私有化,1994年实施稳定汇率政策以有效抑制通胀,1999年后进行合理的债务管理。虽然实施50余年的替代进口发展战略在当时的国内经济现实和国际历史背景下促进了巴西经济的长足发展。但上世纪90年代,在替代进口发展战略时期所实施的各项保护政策已无法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唯一出路是利用本国自然资源优势,增加产品出口。1999年巴西实施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制定了地区出口战略和出口产品战略,将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一系列的改革提高了巴西整体经济实力,增强了巴西的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巴西的社会发展也在加快,其人类发展指数在“金砖四国”中与俄罗斯同居首位。

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面前,巴西的经济恢复速度比发达国家要快。主要原因在于,巴西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且银行资金充足以及资源价格的上升,这是得益于巴西的市场规模和潜力。

易先忠(湖南商学院区域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博士):

实现“金砖四国”的协同崛起

“金砖四国”根据各自的资源和产业优势,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使其经贸合作具有较大的互补性和发展空间。这主要体现在,巴西拥有发达的农牧业,且工业各部门发展比较全面,其中石化、矿业、钢铁、汽车等较发达,民用支线飞机制造和生物燃料产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巴西还拥有富裕的铝、铜及锌等矿产资源,被称为世界的原料生产国。俄罗斯有强大的航天产业和军事工业,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有“世界办公室”之称的印度拥有较为发达的计算机、软件产业,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服务业占其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中国拥有雄厚的资金基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不断优化的投资环境和不断升级的贸易结构。“金砖四国”虽然在部分产品上存在竞争关系,但因为资源、市场、政策体制方面的不同,四国在出口贸易结构、贸易品的技术层次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经贸互补性较好,相互间的合作潜力巨大,具有实现协同崛起的贸易经济基础。

近年来“金砖四国”加强合作,四国间贸易额大幅增长,2008年达1500亿美元,但仍小于四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并且四国之间的进出口产品品种比较少,经贸合作仍存在着较大发展空间。通过鼓励四国间的相互投资、加强信息建设和战略性合作等措施,可以加大经贸合作力度、丰富合作内涵、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增强合作实效,实现协同崛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