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品味城市生活之艺术

2010-05-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军 我有话说

沿着“蓬皮杜艺术中心”的扶梯直上,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走在香榭丽舍田园大道,咖啡浓酽的芳香穿过餐厅的玻璃橱窗,来来往往的服务生为人们献上优质的服务。法式园林中绿草茵茵,溪流淙淙,喷泉水花飞溅,好一个清新凉爽的世界!霓虹摇曳让人沉醉,俊男靓女的电影广告扑朔迷离……我们是在法国巴黎吗?不,这是上海世博会法国

国家馆为观众创造的浪漫意境。

徜徉其间,记者切身感受到法国设计师们的良苦用心。在贵宾休息室,记者采访了法国馆馆长方可。1999年,受中华文化的吸引,方可来到中国,如今,屈指算来已有十多个年头。此间,他往返于上海和成都之间,对中国的了解逐渐深入,由他来出任法国馆馆长实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法国是历史、文化和艺术大国,在筹办和规划上海世博会伊始,就将重点放在展现法国历史和文化上。法国此次将巴黎奥赛博物馆7件世界级展品送到上海参展,堪称创举。其中包括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晚钟》、马奈的《阳台》、梵高的《阿尔的舞厅》、赛尚的《咖啡壶边的妇女》、博纳尔的《化装间》、高更的《餐点》以及罗丹的雕塑作品《青铜时代》。此前,这批展品从未离开过法国,仅保险费用就超过10亿欧元。这昭示着法国对艺术的珍爱,也向世界表明,艺术没有国界。方可进一步解释说,法国人很早就有收藏艺术品的习惯,法国各地的博物馆、私人收藏家甚至普通家庭都收藏有顶级艺术品,选择参展的艺术品的确不容易。

有鉴于此,法国参展方首先考虑到,世博会在中国举行,中国人对印象派艺术并不陌生,比较容易产生共鸣;其次,罗丹的雕塑《青铜时代》恰好在巴黎世博会上展示过,此次送到上海参展暗示着历史的传承――时代变迁,但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和喜爱不会改变。此外,本次展出的绘画作品大部分展现的是欧洲城市化开始阶段的农村生活和日常生活场景。新旧时代的交替,让观众既产生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又对未来城市生活充满憧憬,与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谋而合。

每个人对城市的看法不尽相同,方可认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人类幸福的终极目标。一个人的幸福指数主要表现在他的“感觉”上,因此法国将国家馆的主题确定为“感性城市”,让参观者通过味觉、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感性元素,全方位地体验法国的形象和魅力。

谈到文物保护,方可认为,文化渗透到人的行为中,体现在日常生活里,法中两国在这方面有共同语言。不同之处在于,西方人痴情于“原汁原味”的现实文物古迹,他们希望完整地保留一座雕塑、一块石头、一处建筑;而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更看重文物之中的精神传承。方可说:“两者只有形式的不同,没有优劣之分。”

方可希望通过法国馆的展示,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法国,促进法中在政治、经贸、旅游和文化等各个层面的交流与合作,携手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

图为本报记者刘军与法国馆馆长方可(右)合影。

方可为本报读者题词:“法国馆,让您的生活更美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