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馆:“请大家不要着急,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小美人鱼”。
西班牙馆:“每天9点半、12点半、下午3点和5点,我们在贵宾通道接待记者采访”。
印度尼西亚馆:“老人家,我可以陪您参观”。
澳大利亚馆:“请大家靠右边走,注意安全”。
……
这是观众在上海世博会各外国场馆听
如果说中国第一家合资企业创始人、瑞士馆总代表希客和加拿大馆总代表大山能说一口地道的中文并不奇怪的话,那么,每个外国场馆都有能讲流利中文的外国职员,甚至有场馆的全部外籍职员都能说中文,就不能不令人称奇了。
烈日炎炎下,新西兰女大学生艾米丽正与中国观众合影。记者观察了几分钟后发现,她始终保持着甜美的微笑,成了新西兰馆的“专职模特”。艾米丽告诉记者,她刚刚大学毕业,就荣幸地被新西兰展馆聘到上海工作。记者问她累不累,练过芭蕾舞的艾米丽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微笑着说,“中国观众非常热情,在这里既能练习中文,又能传递友谊,这正是我的追求。”
夜幕降临,丹麦馆仍然人头攒动。人们争相看望远渡重洋来到上海的“小美人鱼”。高大帅气的亚历山大正在疏导游客。他结束了在上海一年的留学生活,直接留下来为丹麦馆做志愿者。“我说中文。”他说,“中文很有意思。”随后又加了一句,“中文越来越重要,也许将来找工作用得上呢”!
在位于欧洲馆区的摩尔多瓦展馆,记者见到了一名叫伊昂的小伙子。他说,摩尔多瓦是个人口不到400万的小国,学中文的人并不多,他的汉语水平有限,但参观上海世博会是个练习中文的好场所。在同一展区的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立陶宛场馆,娜塔莎边向记者介绍祖国的风土人情,边指着展示牌上首都维尔纽斯的一所建筑说,“那就是我学习中文的大学。我希望学好中文,将来当中文老师。”
记者在非洲联合馆采访时,巧遇一位贝宁籍的法国青年。他不仅为记者用中文翻译非洲土语,还主动向初次来华的非洲馆官员介绍中国观众的喜好,建议非洲国家应该从什么角度利用世博会推介自己的国家,可谓名副其实的“中国通”。
上海世博会成为不少外国职员和志愿者展现中文风采的大舞台。中文,这一上海世博会的非官方“交际语言”,缩短了中国观众与世界的距离。
(本报上海5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