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灾害经济学

2010-05-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郑功成 我有话说

灾害经济学的研究意义及基本内容

灾害经济学有别于常规经济学,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灾害问题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特殊经济学科。

灾害问题与经济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重大的内在关联,研究灾害问题是经济学的一

项重要任务。

首先,灾害问题的实质是经济问题。经济发展与灾害损失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永恒存在的一对基本矛盾,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并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灾害与人类自身的生产、生活等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其损害后果是可以计量的经济损失。

其次,常规经济学不能完全胜任对灾害经济问题的研究。常规经济学大多只关注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赋予的都是正面的、增长的含义,难以充分注意到各种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发展的复杂影响与客观规律。

再次,灾害问题与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密切关联。灾害不仅影响生产(包括直接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领域),而且制造贫困,直接影响民生质量。例如,中国历史上有灾必有荒,大灾酿大荒,这常常是社会动荡的诱因。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减灾成效很大,灾害后果也被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但1959年―1961年的大灾荒、1978年的唐山大地震、1998年的全国性大水灾、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以及不久前发生的西南干旱、甘肃玉树地震等重大灾害,都揭示了灾害问题与经济发展和民生之间的密切关联与相互影响。

灾害经济学研究的既不是直接生产中的经济关系,也不是常规经济学所研究的交换、分配与消费关系,而是非常规的、不确定的灾害经济关系。其研究对象分为五个层次:一是各种灾害,包括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及人为型自然灾害或环境灾害;二是灾害对经济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如水旱灾害直接造成农业损失,进而影响民生质量,再进而导致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生产陷入困境;三是经济对灾害的影响,这既有加重灾害的,也有减轻灾害的,完全取决于经济增长的方式合理与否;四是灾害与具体的部门经济的相互关系;五是灾害经济关系的运行,如防灾的投入与产出、灾害的损失与补偿等。

灾害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灾害的自然属性,而是灾前、灾时、灾后的社会经济关系,这就决定了灾害经济学除了需要采用常规经济学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外,还需要采用一些特有的研究方法,比如:逆向思维研究方法;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机会成本法(如何缩小机会成本而获取更大的机会“收益”)。这些研究方法的独特性也表明,灾害经济学有别于常规经济学,它不可能被纳入传统经济学范畴,而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灾害问题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特殊经济学科。

灾害经济学研究内容的独特性

灾害经济学以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重点研究灾害问题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以及一般灾害经济关系、防灾减灾与损失补偿问题。

一方面,灾害经济学应当发现并总结灾害经济问题的基本规律,这些规律至少包括:1、不可避免规律。灾害与灾害损失不可避免,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灾害与灾害损失又是可以通过人的努力减轻的,从而需要辩证地看待和应对灾害与灾害损失;2、不断发展规律。人类有史以来的灾害记录表明,灾害是不断发展的,它的发展进程在特定时期呈阶梯式发展,影响因素日益复杂,表现形式时有变异;3、人灾互制规律。人类对灾害有制约作用,灾害对人类发展同样有制约作用,人类对灾害问题既可以有所作为,也可能适得其反;4、区域组合规律。受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因素的影响,灾害的产生与后果具有区域分布的规律,在灾害的区域组合中往往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并与区域经济紧密关联。

另一方面,灾害经济学应当科学阐述灾害经济问题的基本原理,这些基本原理至少包括:1、周期发展原理。即灾害发展史具有周期性并表现出不同形态,灾害发展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具有内在关联,灾害经济的周期发展会带来不同的经济社会效应;2、害利互变原理。人类社会迄今的实践证明,在适当条件下,害可转化为利,利也可转化为害,害利互变构成了灾害经济学的重要原理,而探究害利互变的临界点及如何避免利转化为害、实现化害为利,是灾害经济学必须阐明的基本原理;3、连锁反应原理。无论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灾害,都存在着灾害链条并与一定的经济链条相关联,解析灾害经济的连锁反应原理,能够更好寻求针对灾害问题的经济对策;4、负负得正原理。防灾减灾投入是负,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是负,但只要前一个负能够科学合理地针对后一个负,就可以实现“负负得正”;5、标本兼治原理。治标是短期追求,治本是长期追求,只有将治标与治本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预期的减灾效果,实现灾害损失最小化目标。

此外,防灾减灾以及损失补偿等问题也是灾害经济学的重要内容。灾害与经济发展或增长、灾害与农业经济、灾害与工业经济、灾害与其他产业经济、灾害与财政经济、灾害与企业经济、灾害与家庭经济等,均是灾害经济学高度关注的经济关系,只有研究并解决好其中的问题,才能实现灾害损失最小化的目标。探索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措施,构建合理的灾害损失补偿体系,是灾害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当代社会各种灾害问题的恶化与制约力的持续扩张都表明,重视灾害经济学的发展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研究消极内容,追求积极目标

灾害经济学不仅从经济学角度总结出各种灾害问题的发生与发展规律,阐明灾害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同时还提供防范与控制各种灾害问题的经济方法与手段,为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灾害是消极的,灾害经济学研究的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消极的一面,这是由灾害问题的客观性、普遍性等特点所决定的:灾害事故不仅在总体上无法避免,在个体上还会不断发展,国民财富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付出灾害经济代价的过程。然而,人类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灾害代价,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努力缩小这种代价,灾害经济学的研究便是这方面的努力之一。因此,灾害经济学虽以消极内容为研究对象,追求的却是非常积极的东西。其研究目的,就是着眼于“灾害损失最小化”,寻求减少损失的经济规律与方法。

灾害的后果有三种:一是在完全不设防或措施完全不合理的情形下,灾害的后果是导致损失的扩大化,大到导致民穷国弱,小到造成企业破产与家庭倾家荡产;二是在有限设防或措施部分有效的情形下,灾害的后果是损失介于最大与最小之间,这仍会给社会经济和企业、家庭带来较大影响;三是在充分防控且防控措施科学、合理、有效的情形下,灾害的后果是损失最小化,避免个体灾害的发展或使灾害损害得到最有效的控制,从而使灾害的冲击与破坏性降到最低限度。

追求灾害损失的最小化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微观的、现实的目标,更是宏观的、长远的目标;既是企业乃至家庭与个人的基本目标,更是政府与社会的基本目标,能否正确处理好灾害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仅体现着我们对今天负责的精神,而且也体现着今天对明天、当代人对后人负责的精神。

根据寻求灾害损失最小化的特定研究目标,灾害经济学需要探求实现灾害损失最小化目标的正确路径。即经济发展如何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如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在此基础上,灾害经济学研究必须为人们提供具体的灾害经济技术方法,包括灾害损失的科学计量、减灾投入―产出的效益评估、灾害损失的合理补偿,等等。此外,还应研究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对灾害发展的影响,以及灾害问题发展变异对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影响等。

充分发挥灾害经济学的功能与作用

灾害问题的深刻化与全球化,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与发展专门的灾害经济学,从而对减轻灾害问题并促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灾害经济学虽然研究的是消极的灾害问题,却并非只是一种被动的、事后的经济学研究,而是完全可以对现实经济生活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影响。例如,了解了灾害经济的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便可以找到减轻或规避灾害与灾害损失的经济增长方式;把握了各种灾害经济关系,便可以通过调整产业布局及其结构来应对灾害的发生与发展;掌握了灾害经济的投入―产出法、灾害损失计量法、减灾效益评估法等,就能够提高减灾的效果,这也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成果;根据灾害经济原理确定的损失补偿机制、减灾投入机制等,能够在确保灾害损失获得合理分摊的条件下使受灾体的损失降到最低,从而为维护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与个体的发展均创造出必要的条件。

研究灾害经济学,寻求灾害损失最小化,既对财富的创造与增长有巨大的正面导向功能,更对维护现有财富与民生质量具有巨大的保障作用。遗憾的是,由于灾害经济学研究的滞后,灾害经济的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尚未被人们普遍认识,各种灾害经济方法亦未成熟并且无法全面准确地应用到实践中去,人们只关注灾后的恢复与重建,常忽略灾前的规避与预防。即使是在灾后的损失补偿中,政府与受灾体往往承担着高昂的代价,社会机制与市场机制却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没能做到合理分摊损失,从而拉大了受灾体的后果差异,这不利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重视灾害经济学的建设与发展,并充分发挥灾害经济学的功能与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