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凝聚了我国三万多位专家学者心血与智慧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出版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可和好评。为了使《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更好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持,光明日报社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共同举办主题为“用好百科全书,提高民
族素质”的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就如何让更多的人通过使用百科全书培养创新能力,丰富文化生活,提高民族素质发表了意见。
吴文俊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是我国科学文化事业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对传承和发展我国科学文化事业,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法国的狄德罗与他的《百科全书》,乃是百科全书的开创者。《不列颠百科全书》,是一部庞大的无与伦比的辉煌巨著,我自己就受益于它的某些章节的阅读。可事实上,百科一类书籍的滥觞可谓渊源于中国,即春秋战国时代的《吕氏春秋》,它收罗了当时百家之言,而真正的百科全书,是明朝永乐大帝的《永乐大典》,在清代则又刊行了《古今图书集成》,这是又一部百科全书了。现在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是与国际接轨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百科全书,我有幸参加了两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数学学科的编撰工作。《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是中国人自己编的百科全书,在坚持全面反映人类知识的同时,要突出中国特色、充分显示世界科学文化的新成就和新发展。我因为工作上的需要,曾经很多次阅读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有很大的不同。在信息时代,计算机越来越与数学不可分离,我想这一点《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中是有所体现的。
郑度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有幸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80年代编纂的工作,后来参加第二版的编纂。今天谈两个问题,一是从地理学的角度谈大百科全书的功能和意义。因为根据我的了解,《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里有关中国地理大部分条目是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的《地理学》卷(《中国地理》卷)原有条目基础上修定完善的。随着科技的发展,近20年来,地理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所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地理学新增条目有127个,占地理学条目总数的1/4,像数字地球、地球系统科学、土地退化及可持续发展等等,都体现了地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重要方向。同时增加了对青藏高原、北极、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和探险,让人们了解到一些考察研究取得的新进展。
第二点,我想谈一下怎么用好大百科全书,提高公民素质。目前我们国家不少年轻人缺乏对基础科学知识、人文理念著作的一些阅读爱好,或者没有时间来认真阅读。《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一个知识面非常广博、知识体系综合性很强的大型著作。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百科全书资源,在全社会提倡认真读书、勤奋学习的风气,达到提升人民素质、振兴中华的目标。
戴逸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在社会进步中具有伟大的作用。知识的积累越多,应对客观世界挑战的能力也就越强,而百科全书就是涵盖、包容了全人类所取得的知识。我们阅读百科全书,使用百科全书,可以继承知识、弘扬文明、提高我们的精神力量、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持续前进。百科全书不同于其他一般的书,它是集中了全人类基本知识的重要工具书,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是它的丰富性,浩瀚、广袤,无所不包,是汇聚了人类知识的汪洋大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第二是它的创新性,知识是不断更新的、与时俱进的,人类进入到21世纪,知识的增长非常快、非常多,呈爆炸式的增长,所以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每隔若干年就要重新修订、再版它的百科全书。第三是它的专业性。它是几万名专家对世界各个门类知识长期研究的成果,是科学与权威的知识,经得起检验,可以在科学研究中作为依据加以引用的。第四是它的普及性。百科全书不仅面对专家,而且面对广大的群众,百科全书里没有长篇大论,简明扼要,文字通顺、流畅、适合于大众阅读。第五是它的清晰性,就是它的内容有条理、叙述很清楚,能够按照知识的科学分类条分缕析,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查找容易,使用更方便。
江平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
改革开放30年,一个很大遗憾就是中国的民族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和我们期望的还相差很远,我们民族的素质在国际上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评价的状况之下,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觉得中国人现在缺乏两个东西,一个是真正的求知欲,一个是心态的平衡。
百科全书可以作为翻阅,也可以作为借阅。如果你把百科全书能够放在图书馆里边,人人都能去翻阅,那这个影响就大了。如果我们的中学有一套百科全书,青年人都可以到那里翻一翻、看一看。如果我们图书馆里都有百科全书,人人都可以去翻一翻、看一看,就会觉得知识的海洋很大、知识的潜力很大。我不知道我们现在哪个大学、哪个中学可以把百科全书让大家自由来浏览、自己来阅读,还是把它作为一个不能弄坏、不能弄脏的图书珍品,把它藏在那儿,这是我们对待大百科全书两种不同的态度。
我觉得大百科全书最大的普及点应该是在中学和大学,目标读者也不是向专家、学者推荐,而是向青少年推荐。如果我们把大百科全书放置于公众自由翻阅之下,这才能真正起到它最大的作用。
厉以宁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多年以前我在北京大学举办过一个讲座,题目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学生怎样使用工具书”,其中我首先提到的就是各国的大百科全书的重要性。在经济学方面我所遇到的这些学生、研究生,真正去用百科全书的并不多,为什么?原因就是没有公开的翻阅制度,还有就是他碰到问题以后,不知道从哪儿着手,不知道应该首先去查大百科全书。
经济学方面归纳起来大概有四方面的问题,第一是经济理论和一些基本概念的简明扼要而又正确的解释,这个首先看一下大百科全书,因为它简明扼要,集中了专家的意见。第二,经济史上的重大问题,学经济的一定要学经济史,经济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因为很庞杂,旁证博引,初学者就应该先看大百科全书。第三,历史上和当前西方经济学术的流派、代表人物和评价,这个从哪儿着手?也应该首先要看大百科全书,这是个捷径。第四,经济学的前沿学科、新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情况等问题,这个在大百科全书里不会太多,但仍然会有些线索可以看到,而主要是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就要去查大百科全书。这方面的重要性应该是向大学生宣传,如果一开始不从大百科全书入门,可能走的路就是弯的。
金常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原副总编辑、百科全书编纂专家
中国有句话叫“开卷有益”,与百科全书结交,就像交上了一个有知识和学问的良师益友,不管你是带着问题来,或者是随手翻一翻,都会受到益处。我最初受到的益处就是看了《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上的一些图,图就吸引我去读条目,读了条目就对一些知识更深入了解了。
百科全书究竟有什么用处呢?第一是查阅,解决读书、学习、写作里你不解的问题。第二个作用是浏览涉猎,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第三,系统学习,百科全书不是光查的书,也是可阅读的书,百科全书对编纂的一些技巧用了很多的技术,目的就是兼顾系统学习的需要。我们的大百科第一版有条目分类,那也是一个知识子系统,大百科全书在每个学科前面有学科概观性,是对这个系统领域讲了各个分支、各个部分的作用。另外百科全书本身也是参见的系统,使得你能够触类旁通,让你读了这条也能想到那一条。
曹先擢语言学家、国家语委原副主任、中国辞书学会名誉会长
第一,从时代性看《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辞书是时代的产物,但是它也推动了时代的前进,这是一个历史的规律,百科全书上马是1978年,这是一个什么时间呢?不是巧合,是我们改革开放起步的时候,所以我说辞书是时代的产物,它推动时代的前进。
第二,从学术性看《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编辞书有两种方法,大百科全书更是一个在外部编的,靠的是全国的科技力量、科学力量。知识非常可贵,大师的产生需要有土壤,现在为什么大师越来越少?就是因为缺少这个土壤。《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科学的成分、学术的要素多。
第三点,从检索性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辞书都有一个功能叫检索功能,辞典就是把知识条目化,条目检索方便化,把许多知识让它条目化,如宗教辞典、哲学辞典等等,把这些方面的知识变成一个条目,而这些条目又让它检索起来方便,所以辞书方便运用。
最后,再说时代性的问题,就是现在进入网络时代,《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要有网络版,要以方便大家为目的,以服务国民为主,服务大众为主,这个是最重要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