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学生活

2010-05-1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师说】

到台上玩月

朱良志

我做美学和中国艺术研究,这是一个人文学科,跟经济生活没有直接的关系。这些年来我在跟学生和教师一些接触中,发现他们不是不喜欢这个东西,而是形势所迫,根本就没

有时间。人生要有一定的趣味,要能用美的眼光欣赏一些东西,例如蓝天白云。这种悠闲的感觉在大学生中间很难找到。

人还是要有一点趣味的,没有趣味的人生过着干什么?过得匆匆忙忙的,当你一抬头的时候,年龄大了,老了,呵呵。人来到这个世界,去挣钱。挣钱干吗?挣钱成家,成家生孩子,生孩子要抚养他长大。然后,噢!自己老了,退休,就这样结束了。那么,人的趣味何在?人生还是要有一些境界的,没有境界没有格调的人生,它站不高,也看不远。

清代有一个学者叫张潮的说,人生的境界有三种,他用了一个“看月亮”的比方。第一种,在窗子里面看月亮。大半的人都是如此,因为一般的人受到一定的时间、空间限制,只能在窗子里面看月亮。第二种就是到庭中望月。从屋里面走出来,到了庭院里面。庭中望月,哦,天地原来如此开阔,世界如此广大。这样一来他扩展了胸襟、气象。最高的境界是“台上玩月”。站在高台上、高山上和月亮嬉戏。这是一种快乐的大境界。他将这三种境界叫做“窗内观月”、“庭中望月”和“台上玩月”。

境界的提升对人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他的胸襟气象怎么树立的?他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这有时候也决定他的创造力的大小。不同的心灵境界,不会给你带来直接的利益,但有可能提升你的创造力,让你不陷入一种蒙昧的挣扎和角逐中去。

对于解决人生问题,美学扮演了一个特别的角色。禅宗讲,人要做一个“透网之鳞”。鳞就是鱼,人就像从网里头透出来的一条鱼,这样的人极少,大量的人都像是被网住了,人的一生其实就是要从这种束缚中摆脱出来的过程。人怎么摆脱外在的束缚,时间和空间、人内在的妄见、各种功利的驱动、社会习惯的力量、一些陈词滥调的理性知识,这些都给人束缚,使人得不了自由。人的一生大多数时候是一个浪费时间的过程。席勒讲,美学是跟心灵做的游戏,它带来一种自由感,就是解脱束缚的。

孔子跟学生聊天,曾皙(点)讲:“暮春者,春服既成,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说“吾与点也”。孔子喜欢曾皙讲的境界,就是人去除整个的束缚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是天人共生、人天同语的格调,这正是他讲的“仁”的最高的境界。这种最高的境界是一种审美的境界,不是一种道德问题、善恶的问题,也不是知识、求真的问题。人和宇宙浑然一体,人在这种精神中能得到自己生命的超越,所以说美学给人带来的是一种自由感。

北京大学从蔡元培校长就提出“美育代宗教”的问题。钱穆先生讲过,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艺术文化,强调人的内在修养。西方文化主要是求知的路径,而中国文化的路径主要是成就人生的。我们自古以来就以所谓广义的艺术或审美来取代宗教的地位,通过人的修养和境界的提升,来使人的生命、生活更有意义。我们传统的教育,主要的精力在这个方面,而不仅仅是一个识字教育、懂得科学的教育。中国的传统,是重视审美和艺术的传统,是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境界的传统。如中国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一般的园林有两种功能,一是实用功能,住人的;另外一个是审美的功能,是给人看的,看起来要很漂亮。但是中国人还将它上升到第三种功能,它是为了人修养心性的。人到了那个地方不是为了看一片好风景,而是体会一片好心情,体会一种人和世界融合的感觉。中国一切的艺术,都是为人生的。中国的山水画,都是关系到人生的境界。老是有那么多人画山水。青山绿水很漂亮,但国画是水墨的、黑白的,把色彩全都淡去了,淡去那种色相、独存本真,表达的是人生命的愿望。

人生的教育和艺术知识、审美知识的教育,我在讲课中把它们三个融到一起。美学是一个特殊的人文学科,我们把这个特殊人文学科所包含的人生的内涵更充分地剔发出来,这样能帮助大家理解中国艺术、中国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我们不一定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书法家,但是通过欣赏这样的东西,可以提高艺术修养、人生境界。

我曾经跟外国的一些学者聊天,聊到王维的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对外国人来讲,叫写景诗嘛,他们看不上,因为华兹华斯、莎士比亚的诗,那种铺排,对自然山川的描绘非常详细。这种小诗,我们读起来却非常有韵味。这不是一个审美趣味不同的问题,而是我们理解的角度与他们不同。因为我们从来不将它们当做写景诗,它描写的是一种心灵的境界。在那种宁静中看人的活泼心情,在那种宁静中人和宇宙合一。

(朱良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著名美学家、艺术学家。)

精彩纷呈的上海世博会让大学校园内掀起“世博热”,有关世博的科技、人文、历史等知识吸引了众多学子。图为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世博会志愿者张佳翼正在向同学讲解世博知识。本报通讯员戴世勇摄

中国学者眼里的英国一流大学

记者朱振国(以下简称记者):2009年辽宁省确立了“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工程”,选派部分学科带头人赴世界一流大学培训学习,两位学科带头人在英国牛津大学有半年的时间,对于英国乃至世界一流大学的最深感受是什么?

周润智教授(沈阳师范大学):是他们的大学精神。

初到牛津或剑桥的人往往看不出那里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既缺少日新月异的外表,也匮乏求新求变的精神。但一旦你深入到学院、系或研究所之后,原有的印象就会彻底改变。牛津大学云集了世界各国的知名学者,学术资源丰富,学术活动就像一日三餐,已经深深融入到牛津人的生活之中,研讨会、讲座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随处可见。从讨论的主题、争论的气氛和参加者的肤色中可以看出,这里的学术研究是开放的、交叉的和自由的,任何信仰、职位、荣誉都是学术的边角余料,这应该是支撑牛津和剑桥大学最具典型的重要精神之一了。

曲昭光教授(辽宁大学):还有就是大学自治。

与英国其他大学类似,牛津大学的校长是荣誉职位,由社会名流终身担任,主要职责是主持重要的接待和庆典活动。常务副校长实际上是大学的最高行政长官,任期七年;还设有五位副校长分别负责“发展与外事”、“教学、学术服务和大学资产”、“人事与公平”、“计划与资源”以及“科学研究”五项事务。理事会负责制定学校的长远发展方向和学术政策,其职能的行使主要是通过“教学”、“校务”、“人事”、“计划与资源分配”、“科学研究”、“审计和监督”、“财务”和“投资”等常设委员会实现的。理事会成员由教职员代表大会推选的代表、常务副校长、各学部部长以及作为观察员的学生代表构成,教职员代表大会则由来自大学的教学、研究、图书馆、博物馆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教职员工构成。由此可见,牛津大学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在大学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利益相关者自治的治理结构,也保障了大学恒久坚持的学术精神。

记者:恪守传统似乎是英国给世人留下的普遍印象,英国的大学是否也是如此呢?

周润智:确实如此,但绝非一成不变。在牛津或剑桥等英国老牌大学发展的历史上,先有学院而后才有学校的事实,致使学校对学院的管理权是十分有限的。各个学院的发展主要倚重各自的传统资源,具有高度的自治权力,但也程度不同地养成了在发展过程中的封闭性和保守性。为了满足现代学术发展的整合需要,也为了确保学校管理的实效性,这些大学从上个世纪开始实施学部制。以牛津为例,设有人文学部、社会科学部、数学物理和生命科学部、医学部四个学部。学部设有全职的部长,并成立了学部委员会。学部通过制定诸如财务、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政策和日常事务管理制度,不断对相关专业人员和相关组织产生影响,逐步实现相关学科在研究和发展等方面实现高度的协调与整合。虽然这一制度曾遭到学院的抵制,但其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事实表明:在现代学术制度面前,旧有的制度与情结虽然根深蒂固,但它不可能永久成为客观规律的羁绊。

记者:有不少人说过,英国的一流大学重学术。学术独立、精神独立被奉为至要。难道他们的大学会远离社会的发展而甘为象牙之塔?

曲昭光:英国的大学非但不排斥社会服务,而且还非常重视与社会的有机连结。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减少了教育经费支出,使得英国的大学更多地转向社会筹集资金,相应地,其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也更加具有社会需求导向,在服务社会中,学校自身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这方面,英国华威大学是一个范例。华威大学于1965年建校,这在拥有悠久历史的牛津、剑桥等大学的英国就太年轻了。但华威大学最早与工商业界及政府建立起密切联系,争取到许多项目,获得了经费支持,尽管有人讥讽其为“华威公司”,但其在全英大学教学研究评估中多年来一直名列前茅,应该说还是取得了成功。

华威的成功也冲击了英国大学的传统做法,今天,实际上,这种来自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理念已经成为英国大学科研机构的重要导向。牛津大学的科研机构体制现在主要采用项目制,有钱就有项目,有项目就有机构,有机构就有了平台,就可以聘任研究人员,形成学术团队,以及招收研究生。

此外,牛津大学还采用多种方式,满足知识社会下社会成员终生学习的需要。一是设立了继续教育学院,这类课程有些是学历教育,有些则是非学历教育,如为退休人士开设如何进行文学创作的课程。二是举办公共讲座,公众可以免费参与。通过这些途径,充分发挥大学的智力优势,直接为所在社区或城市提供知识服务。

记者:对英国大学学生生活和学校自身建设方面的突出感受是什么?

周润智:感人至深。在英国,不同的学院可以设置相同的专业。有人抱怨:系、所是牛津的学术基础,但功劳却被学院独占了。如果对牛津大学学子们的求学过程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你会理解他们“视院为家”的浓重情结:一是大多学院创建悠久,有历史感;二是学院设施完善,有实体感;三是学院活动丰富,有归宿感。学院虽然不负责学生的课程学习,但仍为每个人安排了辅导教师,以供其学业与生活之需。相比之下,学院对学生们的影响是较为全面的,尤其是在课业负担异常繁重的时期,全面的呵护与关怀,往往会让人备感珍贵,影响深远。

此外,英国高校建设学习型校园,以此提高管理和教学效率,对于我们国家的大学应该有更大的启发。从整体来看,英国的大学既为新入职的教师和行政工作人员开设系统而极具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也为职中的教师和行政工作人员开设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辅导课程。“职前培养+职后培训”是当代各行各业普遍遵行的通则,不可否认,就我国的各级各类教育组织来看,基础教育阶段的师资既重视职前培养,也重视职后培训,但此后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师资的职后培训往往是既缺乏组织保障,也缺乏制度保障,结果无论是教师还是管理工作人员,其职业的发展与进步只能依托于个人的操守和行业的环境压力。

曲昭光:英国大学关怀学生终生发展也是我们应该积极借鉴的。

在英国,各大学均设有奖学金,资助和吸引优秀学生,让有培养前途和潜质的学生有条件就学。英国的大学普遍重视毕业校友,在牛津大学各个学院的公共空间和网站上,杰出校友的图文介绍占据了显著位置。各学院通过校友刊物等方式与校友长期保持联系,校友的居住地和职位发生变化,取得工作和学术成果,甚至结婚生子等,都可以反馈给学院。除此之外,毕业校友还能在学校重大事务中发挥作用,如牛津大学的校长就是由牛津大学校友会成员选举产生的,而牛津的毕业生都有资格成为其会员。这些无不体现了大学对学生的终身关怀和高度信任。也因如此,校友对学校的发展非常关注,校友捐资成为学校日益重要的资金来源,同时,校友为社会作出的杰出贡献也提升了大学的声誉,支持了大学的发展。

【漫画】

 

入夜时分陈业诗绘

【亲历】

第一次上岗

(世博志愿者日记摘录)

陈若愚订房中心志愿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葡语专业

4/14周一小雨

今天第一天上岗,天公不作美,我们要冒着连绵阴雨,从松江乘9号线转公交一路颠簸前往位于世博园区边缘的世博东湖酒店公寓,开始我们的世博志愿者工作。得益于上海发达的交通网络,1个半小时后我们便抵达了世博大厦,比预想的2小时还缩短了半个小时。

我又是上外的订房中心轮值副组长,在今天志愿者工作正式开始前两天我就已经在忙碌了:周六到世博局开会、周日联系所有上外30多名志愿者,周一参与培训、周二发胸牌、今天上岗,每一天都马不停蹄地在赶。听取志愿者意见、了解每位同学的情况、筛除错误信息、协调工作安排,每一刻都可能发生变化。不巧这周还有不少重要考试,好吧,刚开始做志愿者就面临这样的挑战,世博会果然是在考验我了。

第一个月订房中心的志愿者共有150名,都是来自上外、同济、复旦、立信、二工大等10所高校的外语专业的学生,安排在世博园内外的多个宾馆上岗,分早晚两班,每周调换一次早晚班,每两周调换一次酒店,总共为期1个月,保证每位志愿者都有能进园区工作的机会,安排还是较为合理的。但上外的志愿者由于路途遥远,都非常辛苦,很多志愿者还在两头兼顾,虽然世博志愿者上外工作站已经帮大家请了公假,但很多同学值完晚班后回学校第二天白天依旧坚持上课,下午再去浦东值晚班,无比彪悍。我能做的,只有传达订房中心黄主任的关照:请让大家一定注意休息和身体健康。

酒店的带教老师很关心我们。由于世博园区很大,今天第一天上岗她特地安排了酒店工作人员从安检口带领我们进入酒店;得知我们要赶远路回松江,便提前让我们下班,还特地告知我们最省时的路线,并提醒我们注意安全。在这阴霾的天气里,还是让人感到心里暖暖的。

第一次进世博园区,第一次进入五星级的公寓式酒店,跟着带教老师走过一条条陌生的员工通道和偌大的地下车库,对自己的空间识别能力还真不太有信心。偏偏此时我得自己冒雨走出酒店到Expoland为所有的志愿者领取正式胸牌。也许能力就是这样逼出来的吧,凭着一路询问园区警卫和酒店员工,我还是顺利到达了世博大厦。我唯一庆幸的是,在这个需要长途跋涉的阴雨天,我没有穿高跟鞋……

丰富的晚餐后便是酒店的常规工作,我被分配在客房部。我们都住过酒店,但第一次以工作人员的身份进入酒店协助工作。客房部的对讲机不是在充电就是处于开机状态。你很难想象,客房部需要随时候命,只是为了让员工走过半个酒店公寓小区去帮客人送一本信息册,或者上19层为施工人员开一扇打不开的门。五星级酒店之所以卓越,就是因为它能做好每一项琐碎工作、满足顾客任何一个小小的要求,便是所谓的“细节体现专业”。我作为一个订房中心的志愿者,便能有幸通过亲身实践,以另一种角度色参与世博、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生活,从而丰富个人的阅历。

【辣评】

●“做人最重要的是什么?面试没有通过怎么办?怎么看待学习压力?”

链接:“南开新闻网”报道,南开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采取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笔试占总分的30%,面试则占70%。为保证考查更加全面,研究生院要求各学院在面试中加入对考生思想品德状况、个人素养、世界观、人生观和心理素质的考查,一些学院增设了“心理谈话”环节,如商学院考官设计的题目:“你认为做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你面试没有通过,你会怎么办?”“你怎么看待学习上的压力?”

点评:研究生的智商无疑都是高的,但心理健康的另外两个支柱――情商和逆境商的评估对研究生来说更为重要。当你能感激伤害、欺骗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态、增进了你的智慧;当你能列举失恋的好处,认为它让你有更多时间学习、可以找更好的女朋友……心理专家说这种从另一种角度看待挫折的逆向思维折射出你已拥有一颗健康“心”。一颗健康“心”,是大学生走向成功的通行证――它远比分数更重要。

●“近六成女大学生愿嫁‘富二代’”

链接:《广州日报》报道,广州市妇联近日发布《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通过2010年1月至3月对中山大学等10所高校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女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近半(38.4%)女大学生有意“嫁碗”(嫁给持有铁饭碗的男性);59.2%愿意嫁给“富二代”,理由是可少奋斗很多年;约三成女大学生认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而愿意选择单身的女大学生仅3.3%。有意思的是,一项配套调查结果显示,68%的大学男生不认同女生嫁“富二代”。

点评:“宁嫁黄世仁,不嫁80后”,理由是可以少奋斗很多年。“当杜拉拉不如嫁富二代”,理由是可以少奋斗很多年。房子,车子,孩子――多数女大学生想嫁“富二代”,不过是她们在就业压力沉重、社会保障安全系数低的考量下的一种无奈自嘲。当女大学生拥有足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空间时,“富二代”的吸引力会大打折扣。当然,“富二代”在婚恋市场上是绝对的“稀缺资源”,即使59.2%的女生都以嫁“富二代”为终生目标,又有几人能梦想成真?

●“最迷人的课”

链接:《光明日报》报道,已有28年教龄的大连海事大学贾凤姿老师,授课时绝不空洞说教,她把思政课讲得生动活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了“最迷人的课”。在备课“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之一,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她的教案如下:《履园丛话》在十二卷中有个故事,说清嘉靖年间北京有个裁缝做的衣服长短肥瘦无一不合体。有个御史要面君,请他做件朝服。裁缝问:请问大人你为官几年了。御史不高兴地命令他说,你只管做衣服,休问我的官资。裁缝说并非本人多嘴,因为一般老爷的脾气是这样的,刚刚为官,意高气盛,走起路来往往是挺胸凸肚,衣服应该前襟稍长后襟稍短,如果是为官几年了,意气平和了,我做的衣服要前后襟一样长,如果是为官多年,意气不振,走起路来愿意弯腰思考问题,我做的衣服就应该前襟稍短后襟稍长,这样的衣服穿起来才合适。可见一个裁缝做好衣服,都是要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我们做什么事情也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把事情做好。

点评:“‘犀利哥’帅不帅”、“‘魔兽世界’好不好”、“智能机器人能否取代人脑”……曾被不少大学生“定义”为最枯燥、最乏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竟能变得如此感人、时尚,深入浅出,绘声绘色。贾老师说:“我必须保持跟学生们同步,不能落伍,他们喜欢什么我就喜欢什么。”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她讲的不仅是课,她讲的更是爱与责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