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诗性江南的崭新文化符号

2010-05-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范咏戈 我有话说

在观看十集电视纪录片《西湖》时,我并不仅仅把它看作是风光纪录片的一部新作,由于《西湖》把西湖放在我国江南诗性文化的中心地位给以“陌生化”诠释,所以它是具有诗性江南文化符号高度的一部纪录片精品。

《西湖》的主创者所认定的在江南诗性文化圈内,不论从物质和非物质层面,西湖都处在代表和中心的地位,

这是可贵的文化发现、文化自觉。《西湖》以“两堤”开篇,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留下了不朽遗产白堤,到宋代大词人苏轼任杭州太守留下人间极品苏堤,让观众从一开始就能领略到西湖绮丽典雅而又自然含蓄的风骨。西湖几乎具备美的所有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应当说,单纯展现西湖自然美的各类作品是很多的。但是《西湖》独辟蹊径,始终把终极的审美眼光放在上述三种美的结合这一美的最高层面上。所以,《西湖》给观众带来的艺术享受,是一种终极美的享受。《西湖》从宋嫂鱼羹、东坡肉、龙井茶、岳王庙等寻找杭州历史――南宋的记忆;从之江大学老校长美国人费佩德的老照片,从徐志摩、泰戈尔游西湖回溯杭州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白居易、李清照、陆游、苏东坡等历代文人咏杭诗词,及咏杭诗词中“西湖的柳”、“西湖的雨”的意象中探寻西湖的灵性美;而《香市》一集则在西湖的文气、灵气、秀气之外又独具慧眼捕捉到西湖的“僧气”,并由此探讨了西湖的佛教文化。由于主创者致力展现一个有灵性的西湖,所以《西湖》以较多的篇幅钩沉了西子湖畔众多的文人作品。从李渔、洪?、盖叫天与西湖之缘,到艺术家笔下的李慧娘、梁祝,再到金石家的西泠印学,让观众在饱览西湖的山形水态外,更享受到一种“诗意栖居之地”的西湖文化底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九集《伊人在水》展现的西子湖畔的五位“极品女人”,即《再生缘》作者陈端生、鉴湖女侠秋瑾、秋水山庄的主人沈秋水、才女林徽因和“杭州第一美女”王映霞。透过这几位女性不同凡响的爱情命运,纪录片精彩演绎出西湖的“柔美”,梳理出自苏东坡第一次把西湖比作“西子”的文化根脉。

《西湖》对已有过多的描摹、赞美西湖的作品所做的成功的“陌生化”处理,还在于把西湖的价值和文化符号意义放进一个大的坐标下透视,这就使西湖所代表的江南诗性文化成为一种新的中国元素。如果说白居易在离任杭州刺史16年、67岁时又写下“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的诗句止于古代想象,那么到了《西湖》中,“人间天堂”的美已属于世界和人类。故此,西湖自古以来就引来了无数的寻美者。从13世纪马可・波罗来西湖写《游记》到1929年的“西博会”;从司徒雷登一口流利的“杭州话”到1972年尼克松“破冰之旅”对西湖的造访……西湖因美丽聚集了人气,于是就有了历史和精神。《西湖》发现西湖的目光可谓铭肌镂骨,得未曾有。

《西湖》对素材的“陌生化”艺术处理还因为各种视听元素铺排得很到位,很丰富。学者访谈、人物专访、串词解说、情景再现等等互为补充,古与今、雅与俗、人与事、情与文、动与静擘肌分理,共同构成的则是厚重。《西湖》的成功对于电视片的文化重构极有启示意义。我们的电视文化栏目,沉缅娱乐甚至媚俗的并不鲜见。文化是需要沉淀的。大众快餐往往不需要沉淀,正是因为不需要沉淀,可能会有那些媚俗的东西。但沉淀是需要定力和功力的。这种定力和功力能够抛掉很多功利性的东西来体现文化自觉。所以《西湖》主创者的“文化符号意识”与作品同样可贵。它们共同构成《西湖》的精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