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艰苦卓绝的坚持与付出

2010-05-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韩志言 何长贞 白子玄 我有话说

图为兰州军区第四医院医生为青海玉树地震受灾群众清理伤口。何长贞摄

玉树地震发生后,兰州军区第四医院官兵第一时间赶到灾区,前后方两条战线昼夜奋战,竭力救

治受伤群众。灾区各族群众饱含热泪说:60年风雪高原,兰州军区第四医院官兵心里始终装着我们,始终和我们在一起,他们不愧是共产党派来的“菩萨兵”。

驶向离天最近的地方

地震袭来,玉树一片凋零。4月14日上午,兰州军区第四医院官兵迅速集结,由39名医护人员组成的高原医疗队,在医院政委郭占武带领下,昼夜兼程,从西宁紧急驰援830公里外的灾区,驶向离天最近的地方。

这是第四医院高原医疗队60年来第409次奔赴玉树。

“跑玉树难又难,坡陡弯多似天险。”从西宁到玉树,平均海拔3500多米,途中要翻越4座海拔4300米以上的大山,穿越10多条深不见底的深渊峡谷。4月14日15时,车队翻越海拔近4000米的塔拉山时,突遇沙暴袭击,能见度不足10米,稍有不慎,就有滚落山涧的危险。

没有一辆车退缩。风雪中,他们艰难前行,于4月15日凌晨5时抵达玉树,成为第一支赶到灾区的部队医疗队。

劫后的结古镇,上万名受灾群众惊魂未定,眼中充满期待。看到第四医院高原医疗队,就像见到久别的亲人。大家奔走相告:“‘金珠玛米’来啦!我们有救了!”

15日凌晨,怀有身孕的仁钦卓玛头部受伤,送到医疗队时,满脸是血。医护人员迅即对她进行抢救,安排4名护士日夜轮流守护。深夜,卓玛出现难产先兆,急需送医院治疗。由于距离西宁路途遥远,当时玉树机场又无夜航条件,情况十分危急。第四医院高原医疗队立即派妇产科主任何敏乘第二天最早的航班,赶到灾区接生。第二天17时,卓玛出现癫痫症状,母婴都有生命危险。第四医院派脑外科专家傅江堂陪同病人同机飞抵西宁。21时,卓玛被安全送到第四医院。次日零时10分,顺利产下一个男婴,母子平安。

为提高治疗成功率,使每名受伤群众都能得到准确诊断和科学救治,第四医院为每名病人都建起医疗档案。在野战救治点搭好当天,医疗队员就救治护理伤病员630人,成功手术173例。

在抗震救灾的后方西宁,第四医院医护人员也迅速行动起来。在医院院长闫自强指挥下,他们迅速成立指挥组、伤员接送组、救治专家组和感染控制组,启动应急救治通道,各科室设立“抗震救灾专用病房”50多间,床位160多张,抽调医护人员300人,为接收从玉树后送的受伤群众做好准备。15日凌晨2时许,他们急救第一位从灾区送来的伤员拉毛多杰,及时控制了伤情。

为救治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藏族姑娘仁增卓玛,第四医院不惜一切代价,投入40万元,购置一台床旁血液透析机,经过连续近40小时透析,帮助卓玛脱离危险。截至目前,第四医院前后方共抢救伤病员12048人次,无一例死亡,无一例交叉感染,无一例并发症。

偏远山乡也是主战场

玉树高原雪山和草场绵延几百里,一些偏远山乡牧区交通不便,地震后与外界几乎断绝。第四医院医疗队员牵挂着散落在百里草原上的受灾群众。他们组成多支小分队深入最偏远的山村、牧区。

早春的玉树高原,滴水成冰。第四医院医疗队员肩扛医疗器械、身背药箱,从早到晚翻山岭、跨冰河,深入偏僻放牧点,为居住分散的伤病群众检查身体、防病治病。

4月21日,第四医院医生刘军带领医疗队员翻过40多道梁、90多面坡,来到距结古镇136公里的安冲乡一处深谷。他们踩着厚厚的积雪,来到达吉老人家里。老人残疾的双腿已经高度感染化脓。刘军他们立即扶起老人,给他服药降温、消毒清脓、包扎护理,把身上仅有的500元钱塞到了老人手里,还给他留下电话号码,让老人需要救助时随时给他们打电话。达吉老人流着泪,在风雪中为6名医疗队员一一献上刚从邻居家借来的哈达。

地震发生后一个多月中,医疗队员对6个村200多户人家进行义务巡诊,救治伤员200余人,为困难群众捐款1万多元。

唐蕃古道,文成公主的车辇在玉树驶过1300多年。这里,留下了太多关于汉藏一家亲的温暖记忆。

地震中,山巅上的结古寺和当卡寺瓦砾遍地,部分僧侣和群众受伤。第四医院派出医疗小分队携带食品、药品等,进寺庙慰问和巡诊。结古寺“阿卡”泽巴右手臂患化脓性关节炎伴穿孔,随时可能出现并发症,危及生命。5月1日凌晨,第四医院高原医疗队紧急派出4名专家进行抢救,并把泽巴送上去西宁的飞机。高原寒风中,第四医院副院长何巍带领5名医疗专家在西宁机场静静等候。黎明时分,抢救迅速展开;1个多小时后,泽巴转危为安。

雪山下的冰川千年不化,奔腾的江河万年不息。60年来,第四医院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情系藏族同胞的满腔热忱一代代传承下来。他们每到一地,藏族群众都会端出飘香的酥油茶,捧上甜美的青稞酒,表达感激之情。

点亮心灵“酥油灯”

失去了家园和亲人,不少遇难者家属和伤病群众陷入无助、麻木、绝望、焦虑之中。为了让他们尽快走出阴影,树立重建家园的信心,第四医院建立心理辅导站,抽调了13名具有心理专业知识、懂藏语的医护人员,为伤病员提供心理服务。

地震第二天,第四医院高原医疗队收治了一名在废墟中掩埋了27个小时的小女孩才让拉毛。由于长时间饥饿缺氧,拉毛已陷入轻度昏迷。护士长宋海燕解开衣衫,把小女孩紧紧抱在怀里,用柔软的手掌轻轻抚摸,用温暖的怀抱温暖这个弱小的生命。双眼蒙着纱布的小拉毛慢慢苏醒了,带着哭腔连声喊着“阿妈,阿妈”;还没有做母亲的宋海燕,连声答应。在紧急救治过程中,宋海燕一直紧紧握着小拉毛的手。

为了让孩子尽快回到母亲身边,在寒气逼人的夜色中,宋海燕把棉大衣披在小拉毛身上、不顾自己衣衫单薄,辗转在人群中找到小拉毛的妈妈。

结古镇14岁的中学生青梅,奶奶不幸遇难,4位亲人受伤,自己在搜救同学时腿部和背部受伤。被送到第四医院后,回想起地震中同学和奶奶走了、房子倒了、教室塌了,青梅情绪低落,终日以泪洗面。护士长梁彩梅每天为她洗脸、梳头,和她聊天、讲故事,把自己的衣服给她换上,告诉她新学校会有的,新家园也会有的,鼓励她学会坚强,勇敢面对生活的艰辛和磨难。第二天,小青梅说想为遇难的亲人点一盏酥油灯。为了满足小青梅的愿望,下了夜班后,粱彩梅乘出租车来到50多公里外的塔尔寺。酥油灯点亮的那一刻,小青梅脸上露出震后第一次笑容。

67岁的藏族老人嘎马江才,在地震中失去6位亲人。送到医院后,他不吃、不喝、不说话,有轻生的念头,拒绝接受救治。在地震中失去4位亲人的藏族护师索玉梅来到嘎马江才身边,用热毛巾为老人擦去满身的灰尘,操着熟练的康巴语同老人拉家常,讲自己的遭遇和心情。相同的民族、熟悉的语言、似曾相识的面容、同样失去亲人的经历,拉近了他们的距离。在索玉梅亲人般的精心照顾、细心安抚下,嘎马江才流下感激的泪水,慢慢地开始主动配合治疗。

在灾区伤员住院的日子里,医护人员经常给他们洗头、洗脸、换衣、剪指甲。为让伤员吃得可口,医院还安排会做藏族风味饭菜的厨师,为他们做可口的饭菜。医护人员还在门诊大楼为伤员立起一株“许愿树”,上面挂满千纸鹤和许愿纸片,共同祈愿玉树不倒、亲人平安。

奉献之花绽放三江源

一个个伤员痊愈出院,一张张脸庞露出笑容――灾区群众的伤口逐渐愈合,伤痛逐渐抚平,这背后凝结着第四医院官兵无私奉献的心血和汗水。

14日上午,第四医院已经退休的原外二科主任、胸外科专家魏文渊,乘出租车前往西宁机场准备返回内地,在广播里一听到地震的消息,马上让司机掉转车头,赶回医院,走上救治灾区伤员的手术台。

妇产科副主任何敏身患乳腺癌。她隐瞒病情,到玉树救援一线,带病工作长达16天。从玉树回到西宁后,为了让灾区伤员尽早治疗,她硬是拖了10天才做检查和手术。

第四医院医疗队员一到灾区就忙着为伤员清洗伤口、止血包扎、打针输液,连续30个小时没吃一口干粮、没喝一口水、没合一下眼。外三科护士长倪玲芬由于劳累过度和高原反应,虚脱晕倒在帐篷无影灯下。

自1951年4月第四医院高原医疗队组建以来,他们怀抱对雪域高原深深的爱,每年都由西宁出发,一次又一次迈上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人间“天路”,担当起守护高原群众健康的大任。跨长江、过黄河,爬雪山、走草甸……60年高原巡诊,他们的足迹踏遍青海43个县(区),行程210多万公里,创造了在海拔4500米以上地区治疗患者近2万人次、抢救400多名危重病人无一死亡的奇迹。

奇迹背后,是艰苦卓绝的坚持与付出。医疗队有的人在海拔5000多米的山区患了肺水肿病,几度昏迷;有的人长年从事高原病研究,患上红细胞增多症,不得不依靠放血维持生命;有的人长年奔波在高原藏区,终因劳累过度,献出宝贵的生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