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行动起来,在实践中成长

2010-05-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练玉春 我有话说

实践出真知。

实践也磨练出真正的人才。

也正是基于此,中央“16号文件”强调:“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5年来,各地高校积极着手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各地如雨后春笋,清新茁壮而又生机勃勃。

而大学生们,积极行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正成长为中国新一代积极进取、富有责任心的未来主人。

受教育,大学生走进“第二课堂”

“4月初,我刚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团队,去西柏坡参观学习,实地感受了那一段峥嵘岁月。这让我深受教育――中国如今取得的伟大成就来之不易,我们青年人必须肩负起使命,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而努力。”回想西柏坡之行,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2008级的李俊涛不仅仅是激动,更多是行动的决心。

国之强盛,根基于青年。而青年人对于国家社会和人民的了解,则是迈向强盛的第一步。社会实践,正推动大学生们走出这脚踏实地的步伐。

这种形式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

北京科技大学开设《大学生社会实践》本科生必修课,并由该课程集中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覆盖到全校学生。这从根本上保证了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师资配备、时间安排以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清华大学则积极建立志愿服务工作组织动员网络,有效地将学校每一名本科生、研究生涵盖其中,能够高效及时地动员学生参与各项社会实践;南开大学更每年划拨专款用以支持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并为每支团队配备指导教师;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加大投入,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与当地合作建立了10多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保证学生人均社会考察3次。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更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各地高校主动地与地方沟通,组织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走进山区老区,走近乡镇农村,走入社区小区,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大学生走出了象牙塔,走出了‘小我’,真正了解中国这个‘大我’,了解基层工作的苦与乐。这个过程,真是开阔眼界、激励意志。这是我们的财富。”西南交通大学皮将繁同学说出心声。

诚如此言,参加社会实践,走进“第二课堂”,在实践中了解民生、认识国情、提高所学,已经是当代大学生的积极愿望,他们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接受着书本知识之外生动、深刻的教育,这种教育让他们更真实地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自己的人民。

长才干,青年人在实践熔炉中锤炼

“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我才有机会去检验自己在学校课堂里学到的知识,对它们进行更深的理解、更直接的运用。这肯定是提高我的实际知识运用能力、创造能力的大好机会。”北京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朱含芝坦言自己从社会实践中获益匪浅。

在课堂中学习,在实践中检验。社会这个大课堂,成为青年大学生迅速成长、提高才干的大好舞台。而肩负为国育才重任的各个高校,也积极为莘莘学子搭建这样的舞台。

武汉大学根据学生特长和需求,构建“‘中国轮廓’科学考察”、新农村建设服务团、重走长征路、博士医疗服务团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品牌项目。学校平均每年暑期组织200余支校级实践团队、近600支院级社会实践团队、约2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足迹遍布全国,完成多项建设规划方案的设计和企业技术攻关课题;学校还先后选派优秀研究生到基层挂职,为地方政府、工厂、企业、公司、医院、科研院所等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和技术难题、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得到提高,更赢得了社会普遍赞誉。

名校如此,普通高校也在社会实践中探索新路。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合作提高学生实际能力。自2007年起,该校设立以企业命名的“订单班”,包括船舶工程、海洋旅游、港口管理等专业。目前,已有300多名学生进入企业实践。因为立足于企业实际,根据工作一线的需求丰富课程设置,实时动态地调整学习实践内容,使得学生迅速掌握理论知识,丰富知识储备,提升上手能力、创新能力,确保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这种通过社会实践提高知识技能的新方法,不仅为企业输送急需的技术人才,也有效地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实现了校、企、学生三方共赢。

“整个班级团队在企业一线实践,接触了大量先进设备,大家更是争分夺秒、你追我赶,所以整个实践期间,我们大家的能力都提高很快。”2008年毕业于浙海职院“万帮永跃”班、现在已经是浙江省舟山万帮永跃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车间领班的何静这样说。

新一代青年大学生追求提高和完善自身,追求积极的个人发展,社会实践这个熔炉的锤炼正与年轻人的成长追求相吻合,因而对大学生充满吸引力。

作贡献,积极进取的未来主人翁

课堂教育的培养,校园文化的熏陶,社会实践的锤炼,打造出积极进取、勇担责任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的确年轻,但是他们值得信任;他们虽然经历尚浅,但却热情真诚。

在近几年的国家重大活动中,他们以负责任的国家主人的姿态,挺身而出,积极贡献,回报祖国和社会。他们描画着中国欣欣向荣、充满自信的未来。

“走出校园,用爱心和知识服务灾区、回报社会,我才真正领悟到人生价值。”参与“5・12”灾后交通重建的西南交通大学08级博士研究生陈坚感触颇深。

地震当天,四川大学的党员学生组成抢险救灾突击队,就奔赴都江堰抗震第一线。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200余名大学生代表,参加“首都音乐家慈善义演音乐会”,唱出军民一心、抗震救灾的坚定信心与决心。

而身处灾区的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的大学生们一面自救,一面参与灾区救援。他们有的人或者地震中受伤,或者亲友遇难,但是他们没有耽于伤痛,裹着绷带、压制悲伤,立即走上抗震救灾第一线。

灾区四处飘扬的红袖带,是志愿者的标识,更是一代年轻大学生成熟成长、贡献奉献的标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