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一向有“草根”的味道,如今有望进入传统文学的体制,多少有点破冰的意思。不过,表态归表态,真要接纳起来,恐怕还有个过程。就
麦家事后在博客里辩解,当时说话的语境是一个纯务虚而轻松的讨论会,却不想被“标题党”掐头去尾,又被网络舆情无限放大,才有网友的口诛笔伐。然而,钱钟书早年就对某些文艺评鉴者喜欢“滥用大名词,好像不惜小钱,都表示出作风的豪爽”提出过警示。在一个公开场合,以一种既有身份发表大而无当的言论,自然要有承担“暴得大名”的风险,这是常识。麦家参加的文学讨论会原题为《网络时代的文学处境》。主办方把文学统一一处,讨论文学如何应对新兴媒介与未来出路的问题。但麦家横刀立马,跑题成“网络文学的罪与罚”,给本已孱弱的文学圈划出两大阵营,擂鼓对峙。
摆在面前的现状是,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壁垒分明。在传统文学看来,网络文学跳过了出版社的重重严审,在毫无准入障碍的互联网上畅所欲言,既无语言且无思想,却能鼓噪“无知”追捧者甚众,又杀一回马枪在图书市场上蚕食码洋。而在网络作家眼中,那些所谓的传统精英,不但远去灵山路途遥遥,功力与先秦诸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各家相去甚远,就连他们朝圣修道的虔诚都备受质疑。
以“麦家事件”为例,对众多网友来说,先有麦家的“狂言”,而后才回溯他本人及他的作品,因此心有不甘者对他的作品一竿子打沉,不屑一顾。而传统文学圈的人,自然是先看到麦家的小说《暗算》及茅盾文学奖的肯定,然后再听到他的言论,因此对他的处境或宽容或理解。这种认知过程的差异,造成双方就像两条道上逆行的列车,硬凑在一条轨道上,撞车在所难免。
互不承认的评价标准导致了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分歧。其实,追求点击率和媒体关注,与回归文学本质、讲求文辞的优美以及思考的深邃并无冲突,我们也无需将它给文学创作带来的改变过分夸大、妖魔化。
作家是一群有笔的人,笔即是一种权力。它可以针砭时弊、裁判是非、定夺毁誉,它是写作者思想轨迹与辞藻造诣的表现。不论握笔的形式是传统的还是网络的,其本质都是文学创作,都在为后继者开拓出一条值得追随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