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新人才助煤城变脸

2010-05-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薛欣欣 我有话说
在低碳成为全球发展新理念、我国面临转型发展新任务的当下,全国首批“最具竞争力低碳城市”的徐州格外引人关注。

熟悉徐州的人都知道能够获此殊荣,徐州有多么不容易――从“煤城”到“低碳”,对于有着128年煤炭开采史的徐州而言,这个转型升级“突围”的过程比其他城市来的要格外艰难,也格外有意义。徐州市委书

记曹新平说,“低碳”转型不仅让徐州百年煤城大变身,也带来了高新产业的崛起、城市的宜居环境和高素质人才的集聚,“这个突围特别值!”

百年煤城转身

作为江苏乃至华东地区煤炭能源基地,这座古老的城市背上了严重的“生态包袱”。城市要转身就要放下包袱,实现能源依赖转型和产业结构转型。围绕“调高调优”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徐州打出了“源头控制、节能降耗、循环利用、集约发展”的组合拳,向低碳要成本谋生路出效益:一是调高准入门槛,杜绝高污染项目盲目投建;二是整合资源,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三是通过就地转化、再利用,打造循环经济,用三年时间实现振兴目标。

2010年新年前夕,中国单体产能最大的干法旋窑水泥生产设备――淮海中联1号窑水泥熟料生产线在爆破声中倒塌,取而代之的是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配套建设的余热发电机组。徐州还对“五小”企业下了“关停令”,先后关停小火电发电机组153.6万千瓦、小化工企业76家、水泥立窑66座,在省内率先淘汰全部立窑产能。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徐州对新能源产业的低碳标准要求也不放松。“光伏产业并非百分百的‘洁净能源’,离开了环节控制和技术革新,也会有污染性废料排放。”江苏中能硅业公司副总经理吕锦标告诉记者,他们通过技术手段,把排放物经过回收管道进入氯氢化装置,全部转化为生产多晶硅的原料,而尾气则直接进入回收罐,不仅解决了多晶硅生产副产物污染的世界性难题,还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低碳”让徐州轻装转身。2009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5.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削减4.01%、29.8%;利用废弃物约600万吨,余热余能发电装机容量约10万千瓦;年发电约5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20余万吨;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2天,连续5年超过300天。

新兴产业崛起

超前植入“低碳”理念的徐州,选择了走零排放、零污染的循环经济新路,着力培育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新照明以及IT、IC等新兴产业。

刚刚跻身“国家级”的徐州经济开发区,已由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蜕变为新型工业化、外向化的“孵化器”,国家火炬计划在江苏唯一布点建设新型能源特色产业和工程机械产业基地。如今,太阳能光伏、新能源设备制造、清洁生产三大新型产业园在这里形成。区内江苏中能、艾德太阳能、维斯塔斯等多家新能源企业,联手打造出一条从拉棒、铸锭、切割、电池片、电池组件到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完整产业链。2009年,全市新能源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1.09亿元。

目前,徐州市新能源产业主要分布在太阳能光伏、生物质和风能三大领域,其中光伏产业发展最快,规模最大。新能源产业的先锋江苏中能硅业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的万吨多晶硅生产企业,目前,该集团已经建成投产的5条多晶硅生产线,到2010年,产能将达到2.1万吨,仅多晶硅一项就可以实现产值120亿元左右。同时该集团还与海内外科研院所建设研发中心,其主导生产的太阳能级多晶硅被认定为江苏省第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此外,位于徐州市泉山区的徐州软件园也将在年底完成主体工程。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园区已经开始按照边建设、边招商的思路,将目光瞄准了江苏集群信息集团公司、深圳信易通公司、北京影视动漫公司等38家企业。

数据显示,2009年,徐州技改投入高达512.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18.7亿元,分别增长25%、77.5%。

高端人才集聚

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低碳城市,离不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吸引高层次人才,只有产业环境是不够的,”徐州市市长张敬华对怎样集聚人才有着自己的一盘账,“要有高新产业,还要有宜居环境,让人家在这里住得舒服,生活得健康。”

这个问题已经在徐州引入“低碳”理念后迎刃而解了。“进了徐州城,先喝二两土;白天喝不够,晚上再来补”,这是“煤城”过去的真实写照,也让徐州被列入全国113个大气污染重点城市。能源结构的转型,让这里的变化悄然发生:森林覆盖率30%,高于全国8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7.64%,绿化覆盖率41.6%,市民不用到野外也可置身绿色氧吧;10余个生态湿地和湖泊公园,像一串珍珠镶嵌在这座山水新城。昔日生态破坏、污染严重的资源型城市如今已经初显绿色生态城市的雏形。

与优美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的是徐州的人文环境。目前,全市有高层次人才3.5万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1人,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11家,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6家。不仅如此,全国首个四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网络、江苏第一个海外科技人才创业基地、苏北唯一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也在此诞生。

尽管如此,徐州仍冷静地审视潜在的“人才危机”:高端人才密度较低、人才与经济的融合度不高等,为此,2009年7月28日,徐州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正式出炉:每年拿出2000万元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年计划引进1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不仅享受住房、科研、创业等高额补贴,每年还有机遇角逐人均100万元资助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奖。

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环境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不竭的原动力。女博士许颖,2008年4月受聘艾德太阳能公司技术总监后不久,即被列入2008年度江苏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她主持攻关的电池片生产线的稳定和高效刻槽埋栅技术的优化项目,使光电转换效率稳定在17%,光电转换效率提高了1.5到2个百分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