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流的博士生队伍,却对我军60多种雷达装备实施精确保障;
不是科研院所,却在数年内将20余项科研成果奖揽入怀中――
新疆军区某雷达修理所人才建设科学务实,带来众多启示。
“掉链子”引出一个危机
几年前的一次经历,雷达所所长陈平奎至今
那是一次险些掉脑袋的教训。某年夏天,新疆军区在帕米尔高原组织由空军、高炮和电子对抗等诸兵种参加的军事演习。作为雷达装备保障的主力军,刚刚上任所长的陈平奎,带领所里唯一的技术专家奔赴战场。演习开始,由于指挥不当,高炮阵地很快被“敌”摧垮,这名身处前线的技术专家“不幸阵亡”。第二轮战斗打响,正当我高炮手瞄准“敌”机准备将其击落时,不巧雷达停止运转,而完全可以排除故障的这名技术专家,却因“牺牲”退出战场。结果,我方主力又一次遭受“敌机”猛烈轰炸。
演习结束,所党委“一班人”闭门自省。大家一致认为:一花独放不是春。在人才问题上,我们败就败在只有一个“独木桥”。从此,追求“人均素质”全面提高,让人人都成为专家,成为全所共识。今年四月,在又一次军事演习中,这个所12名技术专家轮番上阵,圆满完成装备保障任务。
“没人玩得转”引出一个机制
3年前,某师列装一批新型雷达。说出来丢人:这个所雷达维修技术人员,没有一个“玩得转”这批高端装备。
面对“武松怕老虎”这样的笑话,所党委马上找到问题所在:往年,虽说所里一直强调抓人才培养,却没有一个硬性激励机制作支撑,以致于多数干部缺少主动性,对新装备钻研的热情不高。
所党委“一班人”从酒店星级制度获得“灵感”,很快制定出全军独有的《雷达装备技术人员维修能力认证细则》,通过8种考核方法和手段,评出一到五星5个层次的技术标准。《细则》规定,凡是达不到三星以上的,不考虑晋级提职问题。
一本《细则》量长短,一下子让所里的技术干部感到了压力。他们以高新技术为重点,自觉投身新装备技术攻关,部队列装的新雷达,被他们摸了个“底朝天”。
想当“逃兵”引出一个观念
4年前,毕业于军械工程学院的闫延伟,分配到这个所不久,就想当“逃兵”――提出换单位的申请。
所长陈平奎找到闫延伟,一了解,发现他之所以不想干,是因为他觉得所里人才济济,自己无用武之地。这个所领导树立“好刀要在石上磨”的观念,立即安排闫延伟到最能“摔打人”的雷达室工作;所总工程师焦念君专门给闫延伟购买了一批与雷达专业紧密相关的书籍,还主动带他执行巡修任务,打牢他的业务功底。良好的成才氛围,让闫延伟活儿干得得心应手。去年年底,他开发研究出《雷达装备在高原环境下的防护与运用》系统,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无人应战”引出一个决定
前年5月,一项拥有上百万元经费的研究课题,在全所招贤,竟无人问津。
为什么“皇帝的女儿竟愁嫁”?两天后,原因查明:原来,为了保证部队安全,所里管理太死,这违规,那反对,今天“十不准”,明天“八熟悉”,基层科室每天处处设防,没有精力接重大科研课题。
考虑到技术岗位的特殊性,在条令条例允许的前提下,所党委决心创造一个轻松的成才环境,果断决定:技术干部不再要求进行安全考核,在管理上实行弹性指导,并允许他们制定自主时间,用以钻研业务、更新知识。
新的管理方式,为全所技术干部支起干事业的宽阔舞台,他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装备保障能力上。短短两年,全所就攻克雷达技术课题近十项,两名才刚刚30岁出头的技术干部,还因为能力强素质好,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