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文化雨露滋润每一块心田

2010-06-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韵 李蕾 我有话说

开栏的话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文化建设中,如何科学认识文化需求,如何正确认识文化属性,如何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如何以改革精神推动文化建设,如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如何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如何建设文化市场格局,如何确保文化健

康有序发展,如何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如何造就大批文化人才……针对这些深层次的文化建设与发展问题,本报组织记者深入采访文化界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探讨。从今天起,本报开辟“推进文化建设系列访谈”专栏,将专家学者的认识成果奉献给大家,敬请关注。光明网也将同时开辟相关专栏,并提供了讨论空间,敬请各界读者网友参与,将你们的智慧呈现给社会,共同推进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06年8月的一天,战友文工团正在江西兴国演出《长征组歌》,大雨突降,十几位观众自发跑上舞台,撑起雨伞为演员们挡雨,全然不顾自己浑身湿透。当一把把红的、蓝的、五颜六色的伞在舞台上绽放开来时,台下的掌声潮水般响起。大雨接天扯地般下着,演出仍在继续。舞台上,《长征组歌》的经典旋律伴着雨水洒向几千位现场观众;舞台下,尽管透过雨幕除了指挥的背影已全然看不见了演员,但没有一个观众退场,他们仍和着《长征组歌》的音乐,在雨中用力挥舞着大大小小的红旗……

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如同干涸的田地对雨水的渴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0.4以下,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文化消费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关系,最大限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记者采访了部分相关政府官员、专家学者。

惠民工程满足基本文化需求

1、基本文化需求的内容

蔡武(文化部部长):基本文化需求主要包括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住处资源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都是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大文化惠民工程。

2、公共服务体系基本成型

蔡武:目前,我国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十五”期间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目标,“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缩小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上的差距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惠民活动彰显公益性

胡振民(中国文联党组书记):作为中国文联的惠民活动品牌,连续6年在“送欢乐、下基层”活动中,明确提出“不惊官、不扰民、不给基层增加负担、不做表面文章”的纪律要求,讲求实际效果,直接受益群众达600多万人,大力彰显了惠民活动的公益性。

4、免费开放提升文化鉴赏能力

单霁翔(国家文物局局长):截至2009年底,文化文物系统1440多个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实现免费开放,约占总数的77%。免费开放两年来共计接待观众8.2亿人次,每馆平均观众量比免费开放前增长了50%。实践证明,博物馆免费开放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有利于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文化产业满足个性化文化消费

1、文化产业有望成为支柱产业

周月亮(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电影学博导):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属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生活需求的服务,超出公共文化服务范围的需求,可以通过文化市场去解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越来越成为人们进行个性化文化消费、满足多样化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这就使得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成为必然。从数字上看,我国已是全球的电视剧生产大国、图书出版大国、文艺演出大国。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产品质量与消费者的精神期待之间仍存在一定的距离。与相同发展程度的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潜力远未得到开发。

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课题项目负责人、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据课题组研究测算,我国城乡居民2010、2015和2020年的人均文化支出分别为732元、1065元和1484元,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6%、18%和20%,上升速度为2%。而这种增长势头在农村更明显,近乎5%。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最终取决于文化消费需求状况。课题组经过研究,提出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预期目标为3万亿元左右、占同年GDP的5%左右,力争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2、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范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放眼全球,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在文化产业的实际产值和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上,远远大于我国。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并没有在国际特色上打造出中国特色的产业及产品。因此,要想在国际文化产业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引领产业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任重道远。

由于文化产业的产品属于精神领域,其社会效应有时候比物质资源来得更猛,因此未来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盯住大的国际文化形势,不随波逐流坚持特色;立地就是根据自身的环境和条件,有的放矢,做出特色,实现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祁述裕:现在是消费决定生产,需求决定生产。组织文化产品生产,首先要考虑人们的文化需求,要根据公众的需求状况来决定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文化产品的生产规模。不仅要考虑到需求,还要考虑销售。要使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比翼齐飞

1、让惠民工程真正惠及百姓

侯露(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随着国家逐年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各种惠民文化举措也纷纷出台,农民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文化惠民工程带来的切实利益。然而,一些地方场馆虽然建起来了,却没有充分发挥文化场所应有的功能。文化场馆给农民带去的不能仅仅是娱乐,也要进行文化引导。政府有责任让群众看到真正的、高品位的文化艺术产品。在加大文化设施投入的同时,引导群众走进文化场馆、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政府责无旁贷。

2、文化产品要适合百姓的需求

周月亮:现在政府和各种文化机构、组织提供给百姓的文化产品不可谓不丰富,但有多少人把看演出、看电影、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当成家常便饭?文化消费并没有真正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是:文化产品生产者不了解百姓需求。百姓的需求就是市场!文化产品生产者必须从百姓的角度出发,真正地想群众所想、乐服务对象所乐,从提高艺术质量、培育市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饶曙光(电影评论家):毫无疑问,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一项惠及农民的好事,但要让农民看到电影,更要让农民看好电影。这不仅仅是技术和放映层面的事,也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对于农村题材电影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得到众多评论家的推崇,而是要得到农村观众发自内心的喜爱。创作者应做土地的“代言人”,做农村文化的“代言人”,最大限度地表达和传达农民的声音和愿望。

3、事业与产业相辅相成

金元浦(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发展途径的认识在不断提升。但这并不说明国家对文化方针政策进行了调整,而是在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要全面强调文化产业。所以文化产业一定要和文化事业相辅相成,要有利于推动文化事业,仍然要保证社会效益第一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同步发展,是我国两翼齐飞的总体文化政策,而且两者在具体操作中时有交叉。比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包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就又交叉着一些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能不能进行文化产业的运营,这也是大家应该思考的问题。

艺术珍品“和谐圣界”日前,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第29届奥运会奥运徽宝的制作者王希伟设计制作的翡翠作品“和谐圣界”通过专家鉴定。

作品在工艺上采用了圆雕、浮雕相结合的手法,雕琢细腻、做工精湛、设计精巧、寓意深邃。本报记者刘新武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