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气质”到“精神”

2010-06-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建强 本报通讯员 张剑 我有话说
在南开大学,几乎每一位学生都拥有这样几段经历:入校时递交“义工报告”、开学时集体学唱南开校歌、“一二・九”纪念日手持火炬在校园内长跑,“九・一八”哀悼日鸣钟宣誓……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注重细节育人的南开大学把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汇于校园生活的点滴之中。

细节

雕琢“南开气质”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南开大学第二教学楼的入口处,矗立着一面刻有《容止格言》的字牌,每天行至此处,南开学子都会默念着这段格言,在镜前整理仪容。

南开校父严范孙先生拟就的这条“容止格言”,让无数在这里求学的青年塑造出健康挺拔的“南开气质”。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南开学校创办伊始,爱国教育家张伯苓、严范孙便以“自立立人”为教育宗旨,从细节着手开始对学生的精神锻造。

90年来,南开大学新生第一堂课和毕业生最后一课的内容总是相同的:数千名大学生在操场上整齐肃立,高唱昂扬的南开校歌,追慕“以铸以陶,文质彬彬”的儒者风度和“汲汲??,月异日新”的进取精神。

今年4月23日是第15个“世界读书日”,南开大学文学院的研究生们经过反复推敲,精选了一批阅读书目向本科的学弟学妹们推荐:鲁迅的《文化偏至论》、葛兆光的《汉字的魔方》、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百余本经典著作登上了这份特别的书单。“腹有诗书气自华”,自2008年开始,南开大学每学期都会举行“专业读书会”、“主题讨论会”、诗歌朗诵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出青年学子交流阅读心得的重要平台。迄今,参与这些读书活动的师生累计达4000多人次。与此同时,“周末乐坛”、“名家论坛”、”“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百项工程”、“天大南大研究生联合学术节”……不计其数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也成为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提升审美品位、增强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

“公能”浸润“南开情怀”

“公能相济、德才兼备”是南开的育人目标,也是贯穿该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线。

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南开历来要求学生“知中国,服务中国”“崇尚爱国、爱群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建校初期,校长张伯苓即开教育界先河,创建“活”的教育模式――设立社会调查课,鼓励学生走向民间,了解社会现状。办学90年来,这一传统一直得以延续,并不断发扬光大。

今年5月,南开大学与天津市南开区政府联合开展的“青年服务团”活动正式启动,50多名博士生到区内近百家企事业单位挂职服务;去年暑假,20名南开学生赴江西省万载县开展实践调查,由万载县任命到相应委、办、局、乡镇担任副职……每年,南开大学都有近百支社会实践队伍深入农村、企业、社区,将自己的毕业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公能校训的浸润中,淑世为公成了每一位南开学子共同的情怀。曾作为“天津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一员的南开学生严少华,如今已是历史学院世界历史专业二年级研究生。两年前,他和28名大学生来到地震灾区陕西省宁强县,参加为期1年的专项志愿服务。他说:“支教的日子每天紧张而充实,从学生纯净的眼神中,我看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在支教的过程中我体会到奉献的快乐,领悟到什么是人生的价值。”

爱国诠释“南开精神”

爱国,是南开精神的核心。创建于民族危亡之时的南开,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提出“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办学理念。上世纪20年代,南开大学成立东北研究会,以实际行动救亡图存;西南联大时期,南开大学师生在艰苦条件下建立边疆人文研究室,开展社会、经济、民俗、地理调查。

如今的南开园,“红色生日”让学生党员重新体味感动和责任;“红色领航计划”让研究生党员和本科新生党员“牵手”前行;“红色网站”――觉悟网凝聚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红色博客”――“晨钟博客”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式……“红色”是南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主色调。

近年来,南开还成立了专门针对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奖励制度”和“理论研究立项资助制度”,学生理论学习的热情不断高涨并自觉付诸实践。在南开大学2008届毕业生中,5.25%的研究生和10.37%的本科生选择到祖国西部挥洒青春……来自河南农村的经济学院2009届毕业生安银阁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远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检察院工作,与几名南开同学一起成为服务西部的志愿者。安银阁说:“老师鼓励我,要到基层去建功立业,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南开大学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公民素质教育之中,潜移默化,培养健全而乐群的个体,进而凝聚成富有感召力的‘南开精神’。”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申泮文院士深有感触地说:“这正是南开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之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