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因暴力要删“鲁提辖”有些“跑偏”

2010-06-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文嘉 我有话说
近日,媒体报道了首都师范大学侯会教授的一篇博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文中呼吁删除中学语文课本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因为这篇课文中赤裸裸的暴力描写,不利于未成年孩子形成健全人格;该课文应该讲给“理性健全、人格完整、有着足够控驭能力的人”。

在笔者看来,侯会教授的文章主旨是要呼吁人们重视

未成年人的“人格健全”、“敬畏生命”教育。这恰恰是我们中学教育中比较薄弱的地方,强调很有必要。但把板子打在“鲁提辖”身上,用删除课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却有些“跑偏”了。

鲁达的故事在讲什么?在一个国家的强力机关(如法院、监狱、警察)不健全或无作为的时代背景下,在公共安全机构无法履行惩恶扬善、维系社会正义的职责时,一个富于正义感的人“替天行道”,用私刑取代了公刑。个人英雄主义的出现,往往是因为社会制度的朽坏或残缺。这是一种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的无奈替代。一般中学老师在讲述此课时,大多会提醒学生注意时代背景的差别,并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惩恶扬善的良好初衷。当然,如果能与时俱进地增加侯教授呼吁的人格教育,效果应该会更好。但不管怎样,问题的关键都在于如何引导,而简单屏蔽一个明显传达正面信息的文本,肯定不是上策。

如果我们这样提出问题,争论可能会更清楚:一个从来不知暴力为何物的孩子,是否会更容易建立健全的人格?答案恐怕不是肯定的。所谓“健全”,本身就包含着对社会全面性的认知;而所谓“理性”,其实也是一种在与“细菌”抗争过程中建立的精神“免疫力”。暴力与性,往往是能引起家长与教育者们“洁癖”的信息。在我们的青春期教育中,这样的信息一般也不会以主流渠道传递给孩子。这种封堵是将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人为神秘化,甚至妖魔化,反而会引起孩子更大的误解,产生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种种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当我们对一件事情过分好奇或跃跃欲试,大都因为不够了解;而我们对一件事情祛魅,往往是因为事实已经十分清楚。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其实是全面观察社会现实并逐渐学会遴选信息、甄别是非的过程。而说一个人“人格健全”,从某种意义上也是指这种遴选和甄别的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孩子面前屏蔽掉这大千世界,就等于把他们置于真空之中,看似在维护他们的健康,其实已摧毁了他们全部的免疫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