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国际格局发生了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为剧烈的变化。国家间彼此交融和相互依存急剧加深,安全利益相互交错重叠,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
1996年和1997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5国先后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和《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上海五国”机制由此建立,对新安全观的探索也随之开始。在总结经验和结合实际的基础上,“上海五国”机制首倡了以相互信任、裁军与合作安全为内涵的新型安全观,并以此指导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的各项举措。
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取代了“上海五国”机制。上海合作组织与“上海五国”机制在实践新安全观上一脉相承,不仅继承了“上海精神”,而且将其转化为宪章中“在相互理解及尊重每一个成员国意见的基础上寻求共识”,“在利益一致的领域逐步采取联合行动”,“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和平解决成员国间分歧”,“不谋求在毗邻地区的单方面军事优势”等成员国必须遵守的具体原则。自此,上海合作组织倡导的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基本确立,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新准则。
中亚地区地处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战略位置独特。苏联解体后,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乘虚而入,企图推翻世俗政权,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严重威胁国家和地区稳定。为此,“上海五国”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坚持“上海精神”,实践新安全观,把安全合作作为重要方向,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设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执行委员会,举行了多边联合反恐演习,不但增进了国家间信任与理解,还有力打击了三股势力。在新安全观的指导下,经过“上海五国”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努力,中亚地区保持了长期稳定,成为新安全观的直接受益者,周边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益。
上海合作组织以倡导和实践新安全观,开启了新型区域对话和合作的模式。9年的经验和成就证明,弘扬“上海精神”,以互信求安全,以对话促合作,实践新安全观,实现集体安全、综合安全及合作安全,是解决当前国际安全威胁的正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