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是为舞台和电视而制作,因此存在如何“电影表现”的问题。电影版总导演王一岩和她的新影厂创作团队迎难而上,灵活运用拍摄手段、充分发挥电影语言,使这部舞台艺术片呈现出忠于舞台又高
首先是拓展视觉空间,强化运动感,增强震撼力。“流动的镜头”和极度拓展的画面空间是《复兴之路》电影版的一大特点。《复兴之路》的演员多达3000余人,是人民大会堂规模最大的舞台演出,宏大的场面、拍摄角度的限制,着实给“忠于舞台”的纪录者提出了难题。不过电影创作者机智地采用移动轨、摇臂等拍摄方法,既最大限度地增加了画面容量,增强了画面的壮美和震撼,也突出了人民创造历史(多人演出)和社会历史不断发展前进(运动拍摄)的史诗特质。第四章《大潮曲》的交响合唱《永世不忘》,创作者采用大仰角度、大摇臂镜头,将现场指挥、合唱演员和大会堂延伸出来的舞台空间乃至穹顶满天星斗融为一体,创造出舞台演出中观众所领略不到的气势磅礴的奇特体验,升华了“母亲的爱,儿女的情,永世不忘;五星红旗升起永世不忘”的主题。
其次是突出细部表演,挖掘声音元素,增强感染力。艺术的真实在于细节的真实,细节有刻画人物性格、传达情感和升华主题的作用。而对细部的突出和放大,是舞台剧所不擅长的。《复兴之路》电影版则很好地利用了镜头的这一优势,将舞台版同一时间不同区域的表演有轻有重地表现出来。第二章《热血赋》的歌舞《长征路上》,镜头一反常态,多采用中近景、运动缓慢甚至静止,带着观众将目光聚焦于舞台中央迎风冒雪的六位红军战士,他们高举红旗跋涉在长征途中,像雄鹰飞翔天空。他们的“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通过镜头内部运动――六位舞者的舞姿,更深切地感染着观众。第四章《大潮曲》的舞蹈《不可战胜》段落,以及歌舞《呼唤》段落,镜头对准在抗洪和抗震斗争中的战士面部,他们的钢铁意志、同胞深情,通过画面奏响“大爱无言的诗篇”。
其三是灵活运用蒙太奇剪辑,创新技术手段,增强表现力。在《山河祭》的配乐诵赋《山河祭》中,编导者运用电影技术手段,将朗诵者与舞台背景的字幕“天怒”叠化,朗诵者凝重的表情、沉痛的声音,背景LED的巨大字幕,通过剪辑,产生了新的表现力。第三章《创业图》中的舞蹈《我们要和时间赛跑》,纺织机前,一群纺织女工像织布机一样忙碌着,她们整齐划一、敏捷高效又活泼欢快地劳作着,带有机械感的律动令人耳目一新。电影版则通过不同景别、不同角度、不同运动形式的剪切,加以轻灵美妙的音乐和不断变化的舞台灯光,使节奏更显明快、美感更为独特,颇具音乐舞蹈片的风味。
《复兴之路》电影版不是舞台版的简单复制,而是创作者在这一宏大史诗的基础上进行的二度创作,它调动电影技术与艺术手段,进一步增强了这一史诗作品的史诗感,相信它会有广泛而持久的传播力、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